赤沙湖又名赤亭湖,早在三國時,王粲便有詩云:“悠悠澹澧水,下回赤沙湖。”在南北朝梁中大同元年的地圖上就標示出了它的名字。唐代詩仙李白曾以“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的詩句來描述它的景色。晚清時,由于湖泥淤積,藕池河潰堤,這里便形成了泱泱綠洲,這就是南洲。依亭而成的集鎮就是南縣縣府所在地——南洲鎮。
一座隨水漂來的廟宇
相傳,赤松亭是隨水漂游而來,亭下四角各有一只金鴨婆,何年何月何處漂來已無據可查,也許是赤松子神功使然。赤松子是修道人,有異能,其事跡廣見故籍,《列仙傳》所載最詳,說他“抱撲返真,以游玄眇,呼風喚雨,上通云天。”神農南遷時便隨其云游。后來到赤沙湖北岸,見其水草茂密,環境幽勝,便在此落腳,辟靜室,結丹赤亭。赤松子其“壽巍巍”,漢張良仰慕仙道,封侯后隱退,隨赤松子到此修道。司馬遷說張良“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由此,赤松亭引來不少騷人墨客的艷羨。赤松亭隨水漂移,與水漲落。據說,只要雞一叫亭便停止漂游,假如你一大早去赤松亭,還可看到亭角上掛著蒿草野藤哩。
大凡道觀都建筑在崇山峻嶺上,而赤松亭卻座落在湖水邊,以水為伴,與水相映,自是別有一番意味。
赤松亭的故事與傳說雖非正史,但它是一種文化,承載著人類童年時期的信息與追求。
赤松亭四面環水,象一座仙島,遺落在赤沙湖畔。島上花木叢生,古楊婆娑。亭島有一月形板橋通堤,直達街市。堤曰“紫東堤”,橋曰“達堤橋”,橋下碧水環流,短艇游弋。橋外山門上書:“引人入勝”,背面嵌“湖山壯色”字樣,古香古色。島上主殿赤松亭,高出水面二丈余,磚木結構,典雅清逸。殿內塑赤松子臥像一尊,旁立張良,魁偉儒雅有道者風。左右廳堂各塑神象30余尊。亭門兩旁聯曰:“滄海竟桑田,聽社鼓衙簫,此會已成花世界;樓臺依水面,看風帆沙鳥,誰人不道古神仙。”亭旁四周,回紋欄桿,廊道壁柱,雋句佳聯。亭前,古鐘對懸,鐵鼎峙立,為明朝崇禎十二年鑄造。橋頭兩旁還建有土地祠,惜字藏,皆古碣排立,字跡年久難辨。整個亭島碧水照花,嘉木凝翠。
主廳北門匾書“仙人舊館”,館者觀也。有小徑往后,一曰“近水樓臺”,一曰“曲徑通幽”,院后兩座殿堂,一座是洞庭宮,一座是忠烈祠,分別供奉洞庭王爺和關羽圣帝,堂前有石獅倚門。尤其是洞庭宮,塑像神臺下面有一小洞,用繩探之,深不見底,據說通地心,又傳說是當年柳毅傳書直達龍宮之處。
再后有觀音殿、誦經堂、丹房、枕流閣、望秋亭,皆系后人擴建。觀音殿亦是赤松亭院內的主建筑,青磚碧瓦、氣勢雄偉。漫步院內,或觀鳥,或賞花,或下棋,或吟賞碑文題句,可謂清雅之至。民國南縣名士段毓云游覽赤松亭后贊嘆道,昔赤松亭于夜霧中移動,霧斂而歸。今積林莽稻,沙鷗錦帆,令人坐忘不忍去。赤松有靈,亦當驚知已于千古矣!
一處硝煙彌漫的古戰場
南北朝,一個崇佛樂道的時代。
公元551年,赤松亭發生了一場戰事,戰爭的指揮者陸法和就是一位好道者。據說他志在山林,從小便喜歡習靜練氣。象諸葛孔明一樣,明陰陽之理,能勘地形,善觀天象。公元548年,時南豫州刺史侯景叛梁,軟禁梁武帝蕭衍,廢殺簡文帝蕭綱自立為皇。不久,梁將王僧辨、陳霸先等分路進攻侯景。梁湘東王蕭鐸將鎮守江陵的水軍胡僧佑、陸法和調援巴陵,侯景命部將任約屯兵白塉阻擊。陸法和率千余水軍,號稱神兵,殺奔赤沙湖而來。陸法和端坐在艦船上,神情若定,在距敵營約一里許的地方,令部將點燃柴草,向任約軍發起火攻,時東南風正起,加之船行如飛,火勢撲向陸艦,這時陸法和不慌不忙,手執羽扇,將大火煽入任約軍中,任軍將士被大火燒得抱頭鼠竄,陸軍大勝。在清掃戰場時,卻未見任約。陸法和聞報后,微微一笑,朝前一指:“明日午間,只在前面赤松亭內擒拿便是”。
第二天中午,陸法和令人將赤松亭內團團圍住,軍士們在寺廟內外仔細搜查,果然發現任約手抱亭柱沒入水中,只留鼻孔在外呼吸。大家一擁而上,擄住任約,拽上岸來,綁至軍中。公元552年3月,侯景出逃,被殺于胡豆洲。
梁武帝在位時,南梁朝廷上下曾流傳著一則公案,說當朝大和尚志公禪師臨近圓寂的時候,武帝趕忙到寺廟去看他,志公是得道高僧,武帝的國師,武帝向志公師請教國事。志公沉默不語,最后用手指了指喉頸,當時在場人都不解其意,想不到事隔不久竟發生侯景叛梁事件。喉頸者侯景也。
這只是公案。據《南史》載,侯景亂國給南朝帶來的災難卻是空前的。長江中下游一帶“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因為這場戰役,赤松亭加強了工事,修筑成了赤亭城,并筑有高臺訓練水軍,幾與三國吳將魯肅在岳陽樓訓練水軍無異。赤亭古城又名功畢城,亦謂蕭城。
《梁書》上記載說:“簡文帝大寶二年,梁湘東王遣將胡僧佑、陸法和擒侯景將任約于赤松亭”。赤松亭從此名留史冊。
一座底蘊深厚的文化殿堂
赤松亭,一處有歷史、有文化內涵的風景。這里佛道相融,有民俗文化,歷史傳說,名人遺跡。赤松亭博大而深厚,它是多元的。
公元768年冬,詩人杜甫離蜀到洞庭湖尋親訪友,途經江陵、岳陽來到赤松亭。他的好友韓注“安史之亂”后,效法張良到赤松亭修道,但此時韓注已去衡山隱居。杜甫感世傷時,又覺得韓是一個人才,應出山為國效力,于是寫下了《寄韓諫議注》古詩一首,詩云:“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騎麒麟翳鳳凰。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情傷。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楓香。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詩中赤松子、韓張良兩句用典,即源于赤松亭。美人是指韓注,玉京群帝、星宮之君、南極老人、羽人都是指神仙及神仙之居所。國家成敗兩句,表達出杜甫自嘆年老不能為國出力,有潔身退居山林、餐飲楓香的意愿。
明代景泰年間狀元黎淳,官至工部、禮部尚書,游赤松亭后作詩道:“仙子遺亭在故基,湖山如舊世人非,遠隨閬宛秋風去,不聽瀟湘夜雨歸,職佐羲軒名耿耿,年過周漢壽巍巍,從游愿棄人間事,獨羨留侯早見機。”黎淳在京做官30余年,剛正廉潔,布衣蔬食,無所優厚,死后譽為“清白吏子孫”,朝廷賜祭葬,謚文僖。還有明代董廷晆、程萬里亦有吟詠赤松亭的詩作傳世。程萬里官至戶部左侍郎,定居南縣太陽山,明山原有程侍郎墓。
赤松亭后院望秋亭內,刻有一幅洞庭湖區最長的對聯《重九題赤松亭》,此聯為宣統年間南洲勸學總董秦淑元撰書,上聯曰:“屈靈均騷澤湮沉,范文正書臺莽蕩。心香一瓣,我其式之。低頭思故鄉,落落用慳知已。同學少年皆不賤,終輸卻板橋步月,石徑吟松。美矣哉!宇宙無窮,俯仰任鳶飛魚躍。曠覽沱江東枕,濺水西襟,沅芷南芬,澧蘭北秀。泛重湖八百里,綠波如畫。龍蛇窟宅,半成雞犬桑麻。獨憐彼瓦礫飄零,榔梅凋謝,蟹舍斜陽迷古渡。厭塵世淪鋪氣象,愿從羽客浮游。勸慰眾勞人,行樂及時聊息影。”下聯曰:“陸法和生擒侯景,岳忠武殄滅楊幺。血戰幾徑,今安在也?題糕逢令節,茫茫望斷長空。萬方多難此登臨,只贏得把盞問天,拔劍砍地。噓兮乎!盈虛有數,悲歡隨燕去鴻來。感懷春雨檐敲,夏云席卷,秋風檻拂,冬雪窗銜。距炎漢二千載,丹井猶存。將相勛名,孰若神仙慧業?最喜是墉垣革舊,亭閣鼎新,虹堤碧柳泄玄機。話道家靜謐根源,喚醒英雄昨夢。脫離諸浩劫,尋幽遺興且揮毫。”此聯聲調鏗鏘,造句奇麗,將赤松亭的名人軼聞,戰爭故事,山水風光悉數道來,縱橫浩蕩,氣勢磅薄,全聯292字,比昆明大觀樓長聯多出112字,比成都望江樓聯亦多80字,是全國少有的長聯之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21年春,毛澤東來南縣考察,游覽赤松亭時,對此聯予以高度評價。
1928年,時駐南縣的國民革命軍團長彭德懷來到赤松亭,與在此養病的湘鄂西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的段德昌秘密會晤,由段介紹彭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彭德懷領導和指揮了著名的平江起義。
赤松亭集古融今,底蘊深厚,有山的積綻,有水的精靈。走進赤松亭,徜徉在時間的隧道里,沐浴在文化的海洋中,聽一片濤聲,染一身靈氣,在這里,生命將會重新注滿涵義。
![]() 天邊芳草渾無際;
大好河山重來,莆閱十年,不勝東海揚塵感;
舊簡詠前朝,記來詞賦,清才都稱沈約;
江上數峰青,昔人已乘黃鶴去;
睹浩水湖光,懷故國涂山字水;
看古人先憂后樂襟懷,只此小小亭臺,亦好寫八百里洞庭湖勝概;
舊地拓新基,看曲徑清幽,閑云潭影日相映;
逝者嘆如斯,問炎帝遞潭,至今已更幾世;
負劍重來,對故國湖山,猶記昔日歸管領;
倚檻慨時艱,俯仰乾坤一芻狗;
車塵馬跡,百戰余生,湖上息戎機,把酒話無邊風月;
湖畔剩仙亭,水秀山明,四野盡涵云夢澤;
隙地辟新園,樂與民同,棣萼棠陰春不斷;
臨眺快披襟,率小隊南來,留偶然鴻泥雪印;
| 半角園林開畫本;
我輩復登臨,聞道神仙不可接;
臺閣依然,看煙柳風帆,把筆好揮摩詰畫;
黃石豈空談,看相塑孤亭,猶贏得煙波萬頃;
問赤松子何之,當年曾納履授書,成就江山千古事;
對酒當歌,湖上神仙應笑我,
我從解組歸來,慨四面狂瀾,賴有斯亭資砥柱;
樽酒快登臨,好水好山歸一覽;
昔人鼾睡此仙亭,聽鳥語,對花香,猶是浮生一夢;
樓臺水面開佳境;
滄海竟桑田,聽社鼓衙簫,此會已成花世界;
屈靈均騷澤湮沉,范文正書臺莽蕩。心香一瓣,我其式之。低頭思故鄉,落落用慳知已。同學少年皆不賤,終輸卻板橋步月,石徑吟松。美矣哉!宇宙無窮,俯仰任鳶飛魚躍。曠覽沱江東枕,濺水西襟,沅芷南芬,澧蘭北秀。泛重湖八百里,綠波如畫。龍蛇窟宅,半成雞犬桑麻。獨憐彼瓦礫飄零,榔梅凋謝,蟹舍斜陽迷古渡。厭塵世淪鋪氣象,愿從羽客浮游。勸慰眾勞人,行樂及時聊息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