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到底應該是教師適應學生,還是學生適應教師呢?
理論界的觀點是:教師必須要適應學生。其理由是,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如果我們的教育采用一刀切的辦法,那么必然導致教育沒有針對性,會讓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因材施教。
學校教育的現(xiàn)狀是:學生應該適應教師。因為現(xiàn)在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一個教師要面對五六十名學生,要讓教師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在教師的思想里,學生就是受教育的,學生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不適應的學生應該努力改變自己。
我個人認為,教師適應學生肯定是正確的,但學生適應教師也是應該的。當教師和學生走到一起,建立了師生關系以后,學生和教師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如何讓對方適應自己,而應該通過主觀的努力,讓自己主動地去適應對方,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作為教師,當你面對學生時,不要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而在人格上凌駕于學生之上,要求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沒有尊重和民主。我們應該做的是,與學生坦誠地勾通,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習慣和要求向?qū)W生們表達出來,并真誠地吸收大多數(shù)學生的意見,為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爭取主動。
作為學生,當你面對新教師的時候,你應該主動地適應這位教師,因為教師對任何學生,他的愿望都是好的,他的學生都能健康成長這是他最大的心愿,教師不絕對不會故意誤導或故意摧殘學生的,工作中難免有一些失誤,或是方法上有一些問題,我們應該多與老師交流,畢竟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育,對老師的要求我們都要善意地去接受,有不如意的時候,不能對教師有抵觸情緒。所以,適應老師就要從改變自己做起。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才能有有效的教育效果,而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不能企求對方適應自己,應該是雙方都努力地去適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