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靠背圈椅
一走進高三(20)班,教室最后排一把紅色木質靠背圈椅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誰的座位?迎著記者疑惑的眼神,荊志強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坐的,平時上課我都是坐在后面聽,課堂讓給學生講。”于是,我們的采訪就從這把椅子開始。
在荊志強的課堂上,他讓出講臺,遞出教棒,端坐“太師椅”。鈴聲一響,帷幕拉開,好戲連臺。在討論一個數學問題時,中心組成員(尖子學生)率先登臺作答;一個同學講完后,其他同學接著上去講不同做法;現場還有“評分員”唱分,“記錄員”記分……王夕良副校長將荊志強的課堂分為三個環節:個學,學生按照導學案要求開展前置式學習;對學,分組討論,每組6至7人,就新知識點、難點、疑點充分研討,廓清模糊概念;群學,各路豪杰上臺大展“拳腳”。三個流程走完,一般用時30多分鐘。剩下的是荊志強時間,對學生們的分析講解、解題思路予以點評。講臺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臺。
學生們都親熱地稱呼荊志強為“老荊”。在老荊看來,生本課堂的核心可以概括為 “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只要你真正尊重學生,真正讓學生自主,讓學生展示,課堂就會活起來,學生就會樂起來,質量就會高起來,教師就會輕松起來。”老荊總結道。
一個通過“招飛”體檢的“后進生”
趙佳斌,一個帥氣的大男孩,剛剛通過“招飛”體檢。在以前“師本”的課堂上,常常會走神,成績實在不怎么樣。“荊老師的生本課堂教會了我如何快樂地學習。我總是像百米沖刺一樣坐到講臺旁邊,占據有利地形,希望第一個講。講對了,同學們掌聲一片,我的自信心猛增,那真是一種享受。”過去被當作后進生看待的學生,現在成為最熱心的解題者。
像趙佳斌這樣喜愛數學、把數學課視為快樂之源的學生,在高三(20)班還有很多。葛盧峰最喜歡 “錯誤分享”環節,“讓我們從別人的錯誤中學到更多”;王春燕喜歡小組討論,因為“兩兩互助,在講之前先弄懂一些問題,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那些“吃不飽”的尖子生,則自發成立“海豹突擊隊”,奮力攻克“疑難雜癥’,老荊給予針對性的點撥。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每個學生始終懷有一種共同參與的喜悅感,而整個教學過程則源源不斷地激勵學生積極學習、探索、質疑、表述和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在這列63名學生組成的動車里,每個學生都內置一臺 “高速引擎”,想跑不快、跑不穩都難。
一篇報道結緣教育理論專家
2008年《人民教育》刊發的一篇關于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的人物報道,將荊志強引向“生本教學”的康莊大道。2008年下半年,郭教授來到丹陽六中,聽了一堂數列課。“學生展示自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打動大家的,是向知識進軍的狀態。沒有什么比此刻的創造,比對自己成長的真切感受更激動人心。”郭教授動情地說,“在丹陽六中,我終于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論的實踐者。”自此,郭教授和荊志強開始了全方位互動。郭教授關注、研究荊志強的課堂教學,荊志強將自己的困惑和探索、心得和成就與郭教授即時分享。
在前不久一次市級高三教學質量調研測試中,荊老師執教的班級不僅均分超出其他班級18分,而且前8名都在這個班。“一科把人帶上去,各個學科站起來,”班主任、語文教師洪琴華說,“感謝荊志強老師的數學教學,現在無論哪個學科,學生們都很愛學。”
荊志強的“生本課堂”成為高效輕負的典型,他本人也成為江蘇生本教育的一面旗幟:《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以及省市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跡;2009年至今,省內外30多家單位和學校來到六中考察生本教學;他應邀在各地作了150多場專題講座,足跡遍布22個省、市和自治區;2010年8月,受澳門特區政府邀請,荊志強赴澳作生本課堂專題講座。
十年漫漫課改路。有專家評論,生本課堂善待學生差異,將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案選擇。以荊志強為代表的“生本課堂”理論和實踐模式,恰恰體現、代表、引領了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流價值觀。
一位致力推行生本教育的校長
荊志強和他的“生本課堂”何以在丹陽六中這所普通中學生長,并越來越彰顯出深厚的影響力?
丹陽六中的“生本課堂”源自朱萬喜校長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在荊志強“生本課堂”的基礎上,朱校長帶領骨干教師制定了《生本教學特色實施方案》,組建了跨學科的“生本教學行動小組”和實踐團隊,由點到面地推出生本教學實驗課、展示課。2010年下半年,六中建立了由18名核心成員、30名不同學科教師和實驗班班主任組成的 “朱萬喜生本教育工作室”,為全面實施生本教學搭建了新的平臺。2011年初,“工作室”與35名教師及校長簽訂年度推進 “生本教學”和“生本管理”任務書,進一步擴大實驗群體,提升實驗水平。
隨著 “生本課堂—生本教學—生本教育”這一發展鏈的形成,“生本教育”在丹陽六中正由個體示范向群體推動擴大,由生本教學向生本管理拓展,由課堂和諧向生命和諧延伸。
原來,孕育奇葩的是一塊豐厚、獨特的土壤。
江蘇教育報20120116期 >> 第A5版:特別報道(趙建春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