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里一位學生和家長起沖突,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依據常理推斷,問題肯定出在孩子的身上,可通過家訪全面了解情況后,我得出的結論卻是家長難辭其咎。臨出門之時,我很誠懇地告訴家長,即使身為父母也不可能時刻掌握真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更加需要常作反思。
對于初高中學生家庭而言,時常上演所謂“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斗爭”,或許這樣的說法有些夸大其詞,但不容忽視的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恐怕在任何一個家庭都無法回避。每當這種狀況出現,不少家長自恃“父母所做的一切均是為了孩子”,難免要憤怒于孩子的不知道體諒或不懂得感恩,進而將矛盾和沖突的根源全數歸罪到孩子身上。然而,倘若家長稍作反思,便會發現有時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是自認為對孩子負責便遇事不假思索地反復絮叨,或是總喜歡對孩子提超出其自身能力的目標要求,或是自己面對沖突時率先失去冷靜以至口無遮攔等,凡此種種,非但無助于化解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反而招致子女與父母的積怨日深,痛苦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作為父親,常有對女兒的諸多愧疚。自她小時,我總認為孩子的教育理所應當強調一個“嚴”字,因此,從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都一律從嚴要求,特別在面對她的學習成績不甚理想時,更是毫不客氣地批評指責。從旁觀者角度看,我算是一個嚴父,可恰恰因為我迷信于此,無可挽回地造就了女兒的不自信。事到如今,我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自責之中。倘若我早一些對自己的教育行為有深刻的反思,對她多些寬容和鼓勵,幫助她收獲更多的成功體驗,或許會讓她比今天多自信一點,她的學習之路也許會更寬闊些。就我個人的教訓而言,其實是在提醒更多的家長:與孩子相比,父母更加需要反思。
今天我們怎樣做家長?恐怕已經不能在“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借口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固化孩子的成長模式;也不能自視孩子的生命乃父母所賦予,教育管理他們時“打是親,罵是愛,生氣起來拿腳踹”為理所當然;更不能如極個別家長所言,“不管對與錯,我是父母就是真理”,試問,世界上哪有這樣無理的強盜邏輯?
南師大附中吳非老師曾在《和孩子一同成長》一文中,非常痛心地指出他的一些擔憂,“很多做父母的,自身就缺乏人文意識,也沒有這方面的追求,出語粗俗無知,也不知今是何世,竟然還在教師面前大特談什么‘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開家長會的時候,總是有人非要把私家車堵在校門口,百勸不聽,開個把小時的家長會,一直在下面接手機,大呼小叫,旁若無人;找到教師,先問分數名次,得知清華北大無望,氣急敗壞,臉色鐵青,算計著回家如何做思想工作,——我們中國,真的是人人都會做思想工作嗎?要他們徹底覺悟,也許真的要到他們遭遇失敗之時?!?/strong>
為了避免自己直到遭遇失敗之時才能徹底覺悟,也為了不辜負“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名號,更為了實現自身和孩子一同成長,依愚之見,作為家長更需常作必要的反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