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也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于學習成績的高低。反思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排名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為標準。而教師、家長們都在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這使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因此后來就不適應大學相對較為“松散”的教學方法。這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淡出”優秀行列的主要原因。與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松,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后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一些學生盡管成績優秀,但成功智力的發展卻相對滯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