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課堂上學生若是太隨便,對我們的教學目的效果是有影響的,有時候你甚至無法上課。俗話又說,人非草木,若非癡非傻,豈能像木偶一樣任人擺布?有人說,小孩就要坐有坐相,小時候守紀律,長大了才能守法律。又有人說,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太嚴格的約束會制約孩子心理與智力的發展。
于是乎,傳統的做法以及我們現在普遍的做法,就是讓學生上課坐得筆直,目不斜視,不茍言笑,一本正經。若是誰上課做小動作或坐不端正,就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特別調皮的還會遭到老師的嚴厲懲罰(我以前就會這樣,真的很后悔)。如果哪個老師課堂吵吵鬧鬧,會被認為是失敗的老師。
課堂紀律像把雙刃劍,握緊了傷了學生,握松了又傷了老師。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課堂紀律?我想說三點。
第一,反復理解什么是課堂紀律,他到底有多重要,該擺在什么位置。說白了課堂紀律就是學習秩序,往道德范疇上說他是公共秩序的雛形。在社會上,公共秩序大多靠自覺遵守,少數時候靠強制。學校則不同,法律上并沒有給我們老師強制權利,我們只有教育和引導的權利,我們心里應該清楚這個底線。再說了,我們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課堂是個小社會,要使學生成為文明公民,我們教師首先就要尊重學生的許多基本權利、人格,教師首先要體現文明,我覺得這是每個老師應該切記的,據我的觀察也是現在許多老師沒有做到的。
至于紀律的重要程度,它對學生的影響,會不會扼殺學生生動的個性和活潑的天性,會不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這就要教師好好的掂量,找好平衡點是最關鍵的了。
第二,教師要盡量提高自己的課堂藝術,靠自己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即所謂的抓住學生。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盡量利用一個肢體語言、表情、眼神、講課的語速來善意的提醒學生。
第三,教師要學會做一個緩沖器,將各種壓力緩一緩,不要在不經意中將它轉嫁給學生,那樣對師生間的感情是非常有害的。不要太急躁,要學會寬容。
寬容學生,因為他是小孩,不犯錯那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