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教育》不同,這本書更多關注的是理性地閱讀理念分析和操作層面的一些思考。但仍是感到心波起伏,書頁上散發出的陣陣清芬也讓人仿佛看到了閱讀理想款款走來,漠然間你會頓悟:閱讀真的就是那啟航夢想的發源地,就是那追求卓越的彼岸花,就是那駛向未來的紅帆船……
蘇霍姆林斯基說:“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讓我刻骨銘心。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與日俱增。這些日子捧讀朱永新的《我的閱讀觀》,專業的閱讀理念才漸次清晰:書籍是傳承文明的橋梁,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讀書而發展。朱教授一直以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沒有閱讀就沒有個人心靈的成長,就沒有人的精神的發育。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與品質。外在的相貌和物質的構成基于遺傳而無法改變,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朱永新)
曾今接觸過朱永新的《新教育》,他對關于老師閱讀有過自己的一段精彩描述:“我認為,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應該是一朵美麗的花。花是無法去影響園丁的,它只能給園丁帶來感官的愉悅,帶來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于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過程。同時,園丁自己是如何發展的呢?我們過去的教育理論強調教師的價值必須通過學生的價值體現出來,忽視了教師自己價值的直接呈現方式。”
是啊,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春蠶吐絲是沒有目的甚至是沒有對象的,它的使命是為自己筑一個永遠的巢。教師還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是一個機器,讓工程師任意修理,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或者改變。那我們自己的靈魂該由誰去塑造呢?我們更不是蠟燭。把學生發展的前提建立在犧牲教師的基礎之上,顯然也是不妥當的。有人說,教師是絢麗的晚霞,在照亮天空的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美麗。這個比喻雖然比上面的要精彩,但是,當晚霞退卻的時候,那星星和月亮構成的夜色天空難道不美麗嗎?那么,我們究竟是什么?其實,我們就是我們。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伙伴。我們每一天在神圣與平凡在行走,為未來和現在工作。教師首先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油鹽醬醋,他必須做好一個人,爭取做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記住并學習的人。我們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與空間決定了我們是否是一個幸福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進行自我的設計與武裝,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然而這一切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
我們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沖擊與交流。讀書會讓我們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書里第二個重要的理念叫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孩子的閱讀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他必須和他的父母、老師們一起閱讀,只有共讀、共寫,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生活。現在很多父母、老師都是跟孩子生活在一個房子、教室里的陌生人。他們的心靈沒有溝通,是完全陌生的。通過共讀,他們才能真正擁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創造共同的語言和密碼。
書中第三個重要的理念就是童年應該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確、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童年是一個階梯過渡過程,在粉紅色的階段,孩子是以讀、寫、繪、兒童歌謠為主進行閱讀的,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有大聲朗讀、復述故事、靜靜地默讀,到了高年級再開展主題探討等。
其實兒童的閱讀非常非常重要。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曾說,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的東西,他就變成了那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關于“童年”朱老師一直以為:第一,童年的秘密遠遠沒有被發現。人的一生是圍繞童年展開的,孩子在童年階段看到的東西、積累的經驗是他進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在童年階段,他看到那些真善美的東西越多,以后他的心靈就充滿了真善美,他的世界也就充滿了真善美。而童年的閱讀,最有價值的往往是那些童書的閱讀,我剛才提到的那些美麗的詞匯,都深深蘊藏在童書里面。第二,閱讀的價值遠遠沒有被發現。我們說讀書改變人生、改變性格,但閱讀的真正價值遠遠沒有被發現,兒童最重要的生活,除了游戲以外就是閱讀。
那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閱讀?朱永新教授說:“當然是有益身心的閱讀、深閱讀,有品質的閱讀、自主的閱讀、立體的閱讀,優雅的閱讀、生命價值選擇的閱讀,精讀、慢讀。紙質閱讀和網絡閱讀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我們主張的閱讀是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以大眾閱讀和紙質圖書為主的閱讀,它更是一種生命價值選擇的閱讀,是超越知識的心靈的回歸和精神的重建。”
在《我的閱讀觀》里,朱教授還提到關于“推薦讀物”問題,他認為“推薦讀物”是永遠需要的,閱讀指導也是永遠需要的。圖書大廈里茫茫書海,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選書,只是聽說什么書好他就去買什么書。其實很多書完全是炒作出來的,中國非常缺少負責任的書評家。美國有很多專職的以評論好書為業的職業評論家。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愿景————讓閱讀成為中國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他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在飛機、火車、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場合,也能夠看到我們的國人靜靜地拿著一本書在那里閱讀。讓閱讀成為中國一道普通的美麗的風景線!
【后記】
路在何方呢?也許我們曾千萬里追尋過又千萬里迷失過。或許走進閱讀,正如朱永新所說:“你完全可以進行自我的設計與武裝,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然而這一切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順著這個就一定會找到這個方向——做一個理想的教師: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關注有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
走近閱讀的我們,細打量:這些個要素就會組合成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形象,她如此美麗,幸福和充滿活力。她美麗在且行且思的詩意和充實中;她幸福在天天向上的追求和創新中;她活力在愛心的激情和責任的堅守中。
走近閱讀的我們,逐對照:有羞愧,有激勵,有警示,有憧憬,有挑戰,有信心……因為,我們感覺血脈中還流淌著一股激情,那是一個充滿詩意的閱讀之夢,有理性,有感性;我們感覺步履中還踐行著一種自信,那是一種渴望超越的挑戰之勇氣;我們感覺生活中還牽掛著一份深情,那是一生不再改變的孩子王之角色;我們感覺生命中還堅守著一份責任感,那是一直精心種植的希望之苗圃。
曾經認為這樣的執著是有點小幼稚和可笑。但,你會悄然發現并詫異自己的這種改變——現在完全堅信這樣的美好在誕生,而且百分之百地堅信著。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新教育》,《第56號教室的奇跡》,《理想創造輝煌》……書中的一條條“教育定律”告訴著我們如何做一名的教師:“學無止境,行者無疆”,唯有 “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才能改變人生;“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地,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唯有愛心的紅線才能與奇跡結緣;"心存高遠""不畏浮云遮望眼",唯有"少年壯志當拿云"的理想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改變,真的可以從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