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在有許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規定教師對學生作業要全批全改,歸結一下這些地方這樣規定的理由大致是:
1、為了全面了解、掌握、調整教與學狀況。作業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并根據反饋信息的科學分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如果布置作業又不全批全改,就不知道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情況,就不知道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就降低了教與學的質量。
2、為了控制作業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過去一部分教師信奉“題海戰術”,拼命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布置大量作業,而自己又不認真批改,結果是學生苦不堪言,教學效果又不明顯。要求作業“全批全改”,就會促使老師不胡亂布置作業,進而注意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讓學生做無用功,也避免自己做無用功。
為學生減負,教師必須增負,對學生的作業要精心設計,精心批改。這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上下工夫。
3、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批全改,表面上是個簡單的硬性指標,實際上是斷了部分不負責任的教師的“后路”。一些教師再也不能把因為課沒上好而造成的學習內容不落實放到課外,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習題去鞏固、去彌補。否則,陷入題海、不可自拔的只能是教師自己。而一旦作業量減下去了,要保證教學質量不滑坡,教師就不得不把課上好,并精心設計出含金量高的作業,使學生舉一反三,少做多得。
4、為了培養師生的敬業精神、認真態度。作業是學生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如果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個別學生就會認為,反正老師不會認真批改作業,不妨鉆個空子,于是乎,抄襲他人作業,胡亂填滿空頁空格,甚至請同學代做交差的現象便滋生繁衍開來,結果不僅失去了做作業的意義,還污染了學習的風氣。
5、為了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作業全批全改,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調整教育教學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實效,而且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思想品質的發展狀況,通過作業本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有時一兩句或表揚或鼓勵或指導的話,可能會勝過講課時的千言萬語。
二
有人提出學生作業要全批全改,并且有的地方還形成了“明文規定”,將其“絕對”起來。因此,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這大概就是事物的矛盾性和相對性使然。歸結一下反對要求教師作業全批全改的理由大致是:
1、工作強度大,真正做到全批全改不容易。以數學為例,作業天天有,如果一個教師教兩個班,每班按50人計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業;若每次留4個題,一次要批改40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多小時的時間。尤其是批改幾何作業,還要花費更多的一些時間。再加上平時小測驗、單元測驗、班主任工作等,備課的時間就相應地減少了,探索學習的時間更難以保證……
再以語文為例,作業一般包括生字詞積累、閱讀筆記、日記或周記、書法、一課一練、文言文翻譯、作文等,作業也是天天有。就說這生字詞積累的作業,一般要求是每個詞寫三遍,注音、解釋各一遍。假如今天寫了20個詞,兩個班100人就是6000個詞,2000個注音,2000個解釋。你能做到一個詞、一個音、一種解釋的校對嗎?
再說這作文,怎么做才叫全批全改?根本就沒有時間和質量上的標準可以統一規定。再加上語文教師還要參加學校里的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小品比賽、講故事比賽、征文大賽、書法比賽等各項活動的組織與指導,這么多的任務,時間又從何而來?
2、費力但不一定討好。“全批全改”或“精批細改”的理論假設是學生是無知的,教師是“智者”。也就是說,學生似乎無法判定自己所做作業的“對”與“錯”,因而需要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份作業都進行“批”和“改”。而事實上,如果教師給定答案,學生完全可以自己依據答案找出自己作業中的問題與不足,至少,學生能夠部分地改正自己的不足。因此,“全批全改”也就成了多余或部分多余的勞動。
在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教師批改的作業持以下四種不同的態度:一是根本不看;二是看了,卻沒看懂;三是雖然看了,但由于沒動腦筋,印象不深,掩卷即忘;四是思考了教師批改的內容,并悟出了一些道理。只有極少數持第四種態度的學生才會從教師批改的作業中獲得一定的教益,但又很難做到持之以恒,次次都這樣。由此可見,“全批全改”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有付出就有回報。
3、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是因為經過教師仔細批改的作業,給學生提供了無需思考的現成解題過程與答案,容易使部分學生養成簡單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毛病。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教師改正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實際上是越俎代庖。似乎唯有教師親自批閱學生作業,才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久而久之,使他們形成了難以變通的思維定勢。學生把完成作業當成了是給老師做事情……
素質教育的突出特點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可是習慣于作業“全批全改”的學生,就像是生活在溺愛家庭之中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永遠也長不大的嬌兒,根本就得不到經風雨、見世面的鍛煉機會。天天只顧做做做,對與錯的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主動意識就成了先天缺失。
4、師生雙方難以獲得真實的教與學信息。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教與學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平時作業很不錯,但一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為什么?因為學生為了對付老師的“批改”是抄襲或部分抄襲的作業,為師者卻蒙在鼓里……由于時間緊,教師批改作業常用勾、叉等簡單符號,學生由這些符號只能知道哪個題錯了,但不知道錯在哪里,即使是老師公布了答案,有的學生也只是機械的記了下來,至于為什么卻不甚了了。再者說,像語文作業中的錯別字、病句等問題,即使是非常認真的老師也不能一一發現批改,就更不要說是“全批全改”,獲得真實的教與學信息了。
三
綜合上述正反雙方的各自觀點,我們很難一下子判斷孰是孰非,為什么?因為正反雙方的視角都僅僅局限在了自己思考的某個問題、某個方面、某個角度的范圍之內,從局部的“點”上看,都不無道理,但站在高處俯瞰我們的教育總體現實的“面”,可就有所不同了:最起碼的是缺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提倡者忽視了作業的學科差異、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個性差異,更重要的是忽視了人的“素質教育”;反對者又忽視了全批全改的作用及其合理性。但不管怎么說,不顧現實狀況的一刀切、一言堂,就是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而上學的具體體現,僅對于“全批全改”的規定而言,又頗有誤人子弟之嫌疑。
作業一定要全批全改嗎?不一定!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因學科、因人、因效果而定方法。形式是統一在效果之中的,我們要提倡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效出發前題下的博采眾長,多法交錯并用,不拘一格的作業批改方式。
全批全改、部分批改、抽查批改、典型批改、面批面改、學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是教師最常用的幾種作業批改方式。顧此失彼、厚此薄彼都是要不得的。如何才能恰到好處的使用這些方法?這又不是沒有“規矩”可循的。
1、全批全改。全批全改,不是不要,但也不是全要。一般情況下,起始年級的頭幾次作業必須全批全改,且要詳批詳改,并做好共個性問題的記錄,目的是要盡快了解掌握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況;之后每隔一段時間(最好是三兩周)全批全改一次,目的是看學生學習的發展變化狀況,以查缺補漏;每次抽查的作業要全批全改,目的是要以點帶面;單元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歷次測試要全批全改,且需詳批詳改、詳細記錄,明確共個性問題,以查缺補漏,調整教學策略。
2、部分批改、抽查批改與典型批改。部分批改,是每次或每隔一段時間,隨機抽取一部分作業進行詳批詳改,目的在于發現問題,阻塞漏洞;抽查批改,是有針對性地抽查,主要是督促那些平時不認真完成作業,存在僥幸心理的得過且過的同學;典型批改,是好、中、差各選取一部分來進行詳批詳改,目的是以個別推及一般。這三種方式都是部分的詳批詳改,都有以點帶面的促進作用,只是各自的目的意義不同而已,實施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情和學情來確定采取那種方式,三者間要相互交錯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作業只是部分進行了批改,那其他同學的作業就不批改了嗎?不是!而是以部分為例子,在明確標準之后的在老師監督指導下的組織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互批互改”或“自批自改”。
3、面批面改。面批面改可分為個別和全部兩種形式。個別性的面批面改可以在課堂,也可以在課下。是具有輔導性質的個別談話,可以就事論事,也可以由此及彼地進行多方位教育。全部性的面批面改,是教師在課堂獨立作業的巡視過程中對學生的作業答案給出對與錯的明確評判,并及時指出學生在處理問題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給予方法和知識的指導與幫助的方法。面批面改是使學生產生頗受關注、給予希冀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有效手段。
4、學生互批互改。學生互批互改作業,是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具有實效性的作業批改的新途徑,應大力提倡。它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作業批改負擔,更重要的是通過互批互改,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主觀上提高對自己作業質量的認識。
互批互改有多種形式:學習對子或同桌之間的互批互改;學習小組內同學之間的互批互批;組與組之間的互批互改;班與班之間的互批互改等。
互批互改一般程序是:明確雙方批改對象→確立批改范圍→公布批改標準及方法→提示批改注意事項→開始批改→教師巡視指導校正→公布結果→總結。其中關鍵的環節是制定詳細且實用的批改標準及方法。這不僅關乎批改的質量,更主要的是關乎學生在批改過程中能夠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以語文之作文批改為例,在確定了批改對象和批改范圍之后,就要明確批改標準及方法:其一是通用標準,即中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其二是不同體裁、不同題目文章的不同評分標準;其三是修改符號的標準;其四是核總分、寫評語的標準;其五是推舉優秀作品的標準。掌握了這些標準和方法,不僅可以批改別人的作文,關鍵還在于自己也學會了如何寫這類作文,一舉兩得。
5、自批自改。自我批改,不僅可以減輕教師作業批改負擔,關鍵還在于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批改可以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批改,也可以是學生的獨立活動。一般是在習題難度不大,作業量又較大的情況下,由教師給出批改標準和方法后的學生自批。如果時間比較充足,在自習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完全獨立的自我批改,通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回顧和檢查,使學生逐步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只要留作業就要批、就要改”,作業批改方法多種多樣,但不管采取何種方法,都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動”起來為前提;都要以“學會、會學”為前提。因此,只要學生自己能動手做的事情,教師就要組織他們、調動他們、訓練他們去做,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任何一種批改作業方法的“一貫”使用,都會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行動逐漸趨于“僵化”,甚至使人興趣索然,心生厭煩。質量又何以保證?
(本文收錄在我的專著《教育的是是非非》中,參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dz7p.html。歡迎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