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研究儒學的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論語,現在我用的論語本子,是《論語講要》。請各位現在看,《論語講要》的本子第二頁,經文,我先把這一章念一遍。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字叫有若,這里稱呼他有子。他說什么呢?【其為人也孝弟】其為人也,這個【其】字,是個指稱辭。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他能夠【孝】道,能夠做到【弟】道。【孝】是對于父母孝順,【弟】是對于兄長,他的哥哥能夠尊敬,這樣的人就是在家庭里面,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好犯上者】【而】這個字是個聯系字,聯系這兩句之間,把下面這一句,引出來一種相反的意思。上面這一句,是講【孝弟】,下面是【犯上】【犯上】是什么呢?就是使自己的長輩,在自己之上的。古人也有注解,在家庭里指的父母、哥哥;在外面從事政治的話,那就是君主,也有這么注解的。如果要是廣泛的講,上,凡是在自己的地位,輩分在自己的上面,這叫做上。【犯上】呢?就是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這個地位包括年齡、學術、品德,都在自己的地位之上。一個人他在家庭里,能夠孝弟。【而好犯上】呢?到外面【犯上】的話,所謂就是到社會上,上面的人很多。你要是從事政治,在古時候包括君主,自己做小臣子,在朝廷里面事君的話,有大臣有小臣,這個大臣也是小臣之上的,這含的很多。社會上年齡比自己長,這都是上,犯上就是冒犯在上面的人。【者】是上者,就是指的在你上面的人。【鮮矣】鮮當少字講。一個人他能夠在家庭【孝弟】,而到外面來【好犯上】,這個【好】字,是動不動就【好】,對于在他上面的人,包括長輩,去冒犯他們,這個很少。
下面這兩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這是跟上面這一段接著說下來的。一個不好犯上的人,然而你說他是好作亂。這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當無字講,是無有的,是沒有這回事情,也沒有這樣的人。這意思就是說,開頭這一句,【孝弟】就很重要,在社會上,你要看這個人,他是不是好作亂的,就看他是不是平常犯上。你看他是不是犯上,就要看他在家里是不是孝弟。假使一個人是孝弟的話,他犯上的很少。不好犯上的呢?你說他作亂,這就沒有。前面是講鮮矣是少矣,也就是說,孝弟之人,到外面,不能完全說沒有犯上的,也許有,有雖是有但是非常少。就是有,那是很特殊的,才有那種犯上的行為。
下面這一段,【不好犯上】,假使一個人不好犯上,你說他作亂,作亂與犯上這是不同的。一個作亂的人,他從小處來講,一切都是一種叛逆的行為。所謂叛逆,就拿這個倫常來講,倫常,道德的一個規范,他不能遵守,就叛逆。講到嚴重的程度,就是叛亂。像春秋時代,亂臣賊子,弒父弒君,那都是叛亂,作亂。【不好犯上】,平常就不好犯上的人,他絕對不會作亂的。這兩段講的就是,教我們認識孝弟是很重要。有子把這個講完了以后,下面這四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四句話,根據古人注解,這四句話是孔子講的話。有子把前面這兩段話講完了以后,就引用孔子曾經講的四句話,來作為印證。印證他講的這兩段話,是合乎圣人所講的道理。這四句話之中,古人也講,比如說清朝劉寶楠,他注解就說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兩句也是古時候的成語。在孔子以前,一般人常常講到的一種成語。孔子在跟弟子們說話的時候,就把這兩句成語引用出來,然后下面兩句是孔子的話。【孝弟】呢?這是【仁之本與】,是仁,這個仁義道德的仁,是仁的根本。
【其為仁之本與】,其就是接著上面講,【孝弟也者】,一個人行【孝弟】,就拿【孝弟】這兩個字來講,【其】,這個【其】字就是指的孝弟。它呢,就是仁的根本。這個字,在這里是個活動的語氣,我們現在學這個歟字,就是在這個【與】字右邊,再加上一個欠字,欠是欠缺那個欠字,但是在論語經本里面不用那個字,就是用這個【與】字,這個【與】字跟那個字是一個意思,表示這個語氣不那么肯定的說出來,一種活動的語氣在活動的語氣之中,代表一種有些疑問的意思在當中,在別處一般這個與是代表一種疑問的話。但是在這里,這個【與】字不必說它是代表,有一種疑問的語氣,而是只能說是一個活動的語氣。圣人講話,不把一句話講得那么決定,說得那么堅定的說得那么決定性,這是活動的那么講。
在一般注解,認為這一章經中最重要的,講的是【孝弟】之道。不過就論語從開頭,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那一章,第二章就接著前面那一章來的,按照論語編的次第來講,論語編輯的次第,雖然都是每一章獨立的。雖然是獨立的,我們從經文編的次第來講,也可以找到一些相連貫的一個意義,可以找得出來。這種找的法子,就是我學人的老師,雪廬老人。雪廬老人他老人家是山東濟南人,號叫做雪廬,姓李,李就是李太白那個李,他老人家在臺中論語班,講課的時候,講到這一章,就特別寫講義,特別說出來。在雪廬老人的講義里面就講,這一章經,是要從孔夫子學術,孔夫子學術一個體系的。要從孔夫子學術的體系里面去研究,就知道這一章跟前面一章,有相關的意思在其中。
孔夫子學術思想的體系,就是前面講,第一章講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習之,學而那一章。學習的是什么一種學問呢?這時雪廬老人就講了,學而,孔子教我們學的,全部的內容來講,有內學有外學。內學是什么呢?外學又是什么呢?這可以拿禮記里面有一篇大學篇,大學篇本來是禮記里面的一篇經文。到了宋朝朱子,就把大學這一篇特別提出來,單獨的把它印為一本書。禮記里面又有一篇《中庸》,《大學》一篇,加上《中庸》一篇,再加上孔子這一部《論語》,另外又加上《孟子》,叫作四書。四書之中的一篇,《大學》。《大學》是誰作的呢?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著作的。曾子著作《大學》,開頭就講大學之道,大學,那是大學問,大學之道是研究大學問之道,是大學問的內容。是什么呢?下面兩句話,在明明德,在親民。明明德這是內學,親民是外學。明明德,明德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光明的德性。這個光明的德性,性就是子思作的,子思就是孔子的孫子作的《中庸》。《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天命之謂性,就是天性,簡單講就是天性,天性是天然而有的這個性,也就是本有的性,這個本有的性,我們每個人都有。明德就是性德,就是我們人人本有的這個德,這個德是一片光明的,這個明德,在這里講內學。就是我們自己要把,我們內在本有的明德把它發明出來。發明的明就是大學所講明明德,上面一個明字就是發明,發明自己本有的明德,這個就叫作內學,內是我們內在本有的學問。
外學呢?大學講親民,親民就是在外面,替國家,替一切人辦事情。大學里內學與外學,內學,后面有幾個條目,條目一般講有八個條目。八個條目在內學這一方面,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就是內學。外學呢?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在論語開頭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他的學術就指的內學、外學通通都有。內學,大學里面講的格物、致知,自古以來講到這兩條的話,都是講不到那么透徹。格物、致知講不透徹的話,后來只講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雖然從漢儒,一直到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都講不透徹。我們研究大學怎么研究法子呢?雪廬老人他講大學的時候,就能講得清楚,這個將來我們在講大學的時候,再詳細的講。在這里只能把意思介紹出來,講這個誠意、正心這比較容易懂。但是這還是內在的學問,講到外學呢?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什么呢?內學、外學了解這兩個體系之后。必須了解另外一個字,就是仁義道德的仁字,仁字就是這里所講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講仁之本與這個仁字,仁這個字,就內學來講,也必須講這個仁。從外學來講,也必須用這個仁。就內學來講,仁是從那來的,仁是從明德來的。所以說是,內學的人是從明明德,這個明德發出來的,發出來這個明德要用這個仁,用這個仁。在什么呢?在家庭里面,在社會上,就是待人接物,就是實行這個仁。所以仁字,它就從內在的明德發出來的。發出來以后,就要待人接物,辦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仁來作出發點,以仁做根本。
因此這里就說了,有子把前面他說兩段話的意思,說完了以后,就舉出孔子講的這四句話,孔子講的這四句話,前面兩段,【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是古時候的成語。君子務本,務本這個務字,務當事務來講,或者是直接就當事情的事字來講。我們做任何事,你辦政治就是政事,辦各行各業都是在做事情,是什么呢?你做任何事情,要先找到一個根本在這里講,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就是全部的力量,就用在這樁事情上面。就這個意思,我們引申的來講,說起來好明白,那就當求字講,當追求來講,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一個根本。為什么呢?根本一建立起來了,本立,在根本上能夠立得住。然后這個道就生了,道生,就是本建立起來,道就能夠生。在這里生字,也是用發生的發字來講,根本建立起來以后,道就能夠發出來,發現出來。
這是古人的成語,孔子對這兩句成語,他解釋孝前面講君子務本,這個本沒有指的什么,你務的是什么本你求的是什么根本。孔子在這里講,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務本那個本,從孔子解釋這兩句話,就可以說就是在這個仁。君子求學,必須要學這個仁,就是學仁,仁學好了,學到了,道自然就有了。這怎么說呢?在論語后面有講,孔子自己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德仁藝是一個有次序的。孔子教人家求學,求學一個次第。道德仁藝,講道,這個道就是人人本有的這個本性,就是《中庸》所講的天性。天性的性,要起作用的時候,就要起現象。那就是明德,明德就發出光來,那就是有現象了,就明德。這兩種我們一般人求學,學儒,一開始學都不知道,你必得學到相當的程度了,一邊學,一邊自己努力去學習學而時習之,去練習,然后才明了。開始學,怎么學呢?學個仁,道德仁的仁,仁就是從明德里面發生出來。所以前面講,根據孔子所解的,本就是仁,要學仁,仁學好了的話,仁就是從明德起來的,仁學好了,這個仁既是從明德來的,他就知道德,德知道了之后,他就明了這個本性,也就明了這個道。
所以這里說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先學這個本,學仁。仁怎么學法子呢?孔子在這里講,孝弟,孝弟就是仁的根本,你要學仁從那學,就是學孝弟,孝弟學好了,仁就學好了。孝弟這兩個字就是仁的根本,把握了這根本去學仁,仁就學得到。從這樣一個解釋,雪廬老人講了,這一章就是從前面學而那一章來的,學而那一章是孔子教我們求學,求學就包含內學與外學。內學就是教我們自己學為圣人,學為圣人就是把自己明德,自己的天性能夠開發出來,開發這個天性,這個明德。從那里學,仁,學這個仁。仁呢?,從那里學呢?從孝弟來學。這樣看起來這章書就是接著前面講,孔子的教育,以教人家學仁,是個最重要的一個學習之道。因為仁學好了,就可以明了這個明德,明了自己的天性。所以這章經書,可以把這個章法,有子講的這章經書,這個章法,可以我們自己看一看。
【其為人也孝弟】,這講修身。修身是什么呢?我們一個人在家里,對父母要孝順,對于自己的哥哥要尊敬,就是孝弟之道,孝弟之道在家里就是要修身。修身之后,自自然然就不會犯上了,在家里固然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到外面也不會犯上,所以犯上者鮮矣。犯上這一句,在家庭里面講,【其為人也孝弟】是自己修身,【不好犯上】,就是而好犯上者鮮矣,在家庭里講,就是齊家。修身、齊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既不好犯上,你到外面要作亂,那就沒有了。由齊家、治國,不好犯上,就不會有作亂的,那就是治國。所以這一章把《大學》里面,孔子講的內學、外學這么一對照,從修身、齊家、治國都包含在內。《大學》里面講的有平天下,平天下不必講,治國把自己國家治好了,天下都得到你的這種好的治國,治得這樣好,人家自自然然的向你來學習。天下人都來向你學習,來歸向于你。就現代來講,只要把自己國家治理得好,天下那一國家,都到你的國家來觀摩,這就能夠做得到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在古時講就是平天下,天下太平。
這章經書我們從這方面來看,就是包含孔子的內學外學,內學外學為什么只講修身呢?因為內學在大學里面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學。大學在后面有講,從天子到普通的一般人,皆是以修身為本。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就包含了誠意、正心,就是包含這個仁。這樣看起來,這章經書接著前面學而那一章來講,孔子講這個學術內學、外學,內學、外學最重要就是一個仁字,仁的根本就是孝弟。我們稍微再分析一下,為什么孝弟是仁的根本呢?我們想想看,我們到人世間來,憑什么到人世間來。孔子寫易經的系辭傳里面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精氣為物,指的父母兩種緣分。游魂我們自己的靈魂,我們到人世間來,沒有父母,我們能夠來得了人間嗎?我們到人世間來,是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父母給的。這還不算,我們生下來,一切什么我們都不知道,完全要父母養我們教我們。這種恩德,我們做一個人,最根本要知恩報恩,知恩報恩最重要就是孝順父母。兄長是我們同胞兄弟,必須要尊敬,這是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