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學案教學展評課,今天就要接近尾聲了。還沒來及認真總結,就要馬不停息的赴省城參加學科帶頭人的培訓。雖然忙,雖然累,但我毫無怨言,因為我忙的有價值,也許這就是我對這份工作的珍愛。這份珍愛很象現代作家劉國林先生寫得《可愛的草塘》:不知草塘不愛草塘——初知草塘贊美草塘—— 深知草塘珍愛草塘。剛參加工作,覺得當教師沒意思,不愛這個行業——走近這個群體,覺得教師無尚光榮,喜歡上了這個職業——現在,覺得作為一名教育人是其他職業無法替代的,珍愛上了這份事業。又珍惜、又愛護、恐怕失去。這用“珍愛”一詞最恰當的解釋了吧!
“晏子、孔子、老子、孟子……那老師姓侯,豈不應該叫‘猴子’?”在座的一片笑聲。聽到老朋友熟悉的玩笑,是在今天的導學案教學賽講現場。能如此大膽地開自己的玩笑,在我認識的老師里,她獨樹一幟。
“侯子”是個非常聰明的老師,初次認識她,源于一節《秋天的雨》,她在課上自如灑脫,評價學生妙語連珠,讓我一下牢牢地記住了她,好一個能言善辯的語文老師。
“侯子”是個很樸實的人,接下來的接觸中,我發現,和她每次交談都那么投緣,說話不多卻幽默風趣,對事情敢說真話,從不偽裝自己。
“侯子”是個敢于挑戰自我的人。在她的課上看不到絲毫的做作,完全和學生融在一起。今天的課讓我再一次為她豎起大拇指。
《晏子使楚》一篇簡單的文章,編排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當聽課老師正翹首以待她拋出如何的“設問導讀”的時候,她在投影片上來了個大大的問號,請同學們猜猜她準備問什么,并選一個最有價值的討論。
我坐在下面琢磨著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不久,小組交流開始了,同學們發言個個精彩,甚至說到“楚王啞巴吃黃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老師們一片唏噓,原來不講學生也能知道!
我暗暗稱贊侯子的聰明。
幾番唇槍舌戰的小組討論過后,她微笑著從容地說,晏子如何能有如此的大的膽量來和楚王對峙呢?歸結到第一自然段,晏子背后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呀。自此,學生的認識又高一籌。
對比自己的課堂,少了侯子的機智,少了侯子的灑脫,少了侯子精妙的語言,卻多了幾分瑣碎,多了幾分壓抑,多了幾分不自信。
教師二:
今天是2011年3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區學案教學展示活動。說實話,今天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總預感這節課會出問題,因為昨天白天除了上課外就坐在那里細細地研究了一下教材,邊思考邊準備了一個課件,剩下的一切工作都安排在了晚上回家后。可情況難料,回家后發現孩子發燒、咳嗽,精神很是不好,不會是肺炎吧?我趕緊忙著去找藥、倒水照顧孩子,孩子的體質很弱,這讓人很是頭疼。等到有時間坐在那里,已經是很晚了,趕緊打開郵箱,按要求準備了講課要的材料,稍稍地想了一下明天的課堂思路就睡了。
心里沒底,這不,出問題了。原來預設中沒想到的一些問題都在課上出現了,準備的導入部分最多占5分鐘,但學生偏偏對主要內容的表達不是那么完整,是糾正呢還是繼續?看看時間,不行,還是趕快往下講吧,看后邊拖堂。抱著這樣的擔憂,我像完成一個任務似的拼命地往后趕,終于,課在我的預設中完成了,就這還是拖堂1分鐘。其實,課上得怎樣,自己的心里最清楚:有時表達語無倫次;有時對一些關鍵性的有價值的問題只是蜻蜓點水,挖掘不夠深入;有時覺得自己的某些環節像是在背書……感覺自己的課堂不如平時實在,像在演戲一般,好像覺得非得把自己準備的那“一桶水”全“倒”完了才放心。這不,“倒”完了又感覺心里更不踏實了,你上得實實在在一些不好嗎?干嗎非要在一堂課內牽強地把所有的環節都展示出來呢?你在一節課上哪怕就是解決了一個語文問題也是扎扎實實的,我很自責。我想,還是思想不對頭。
綜上,我覺得,我們今后的教學,應該真正地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去考慮,不應為了表演而“表演”,使課堂失去它的有效性,特別是一些公開性的講課。其次,作為語文老師,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自己的語言素質首先要過關,要多學會交流,與學生、與同事、與外界,培養自己講話的嚴謹性,語言的規范性。再次,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往往不是我們都能夠預設的,我們應該培養課堂應變能力,掌握調控技巧。
總之,“干到老、學到老。”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勉勵我們的教師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只有不斷地發現、總結自己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地加以改正、完善,才有助于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為學生服務的目的。
教師三:聽《蝙蝠和雷達》有感
今天聽了張興賢老師執教的《蝙蝠和雷達》一課后,起初眼前感覺豁然一亮。聽說張老師是美側生,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導課之后的板書讓我感覺耳目一新。她用漂亮的華文彩云字體迅速勾勒出了“蝙蝠 雷達”四個字后用宋體字“和”完成了題目“蝙蝠和雷達”的板書書寫。這樣他把自己的特長展示給了聽課的老師和同學,我聽到了同學們的贊嘆聲:“哇!好漂亮!”我感受到張老師一定在此時就給孩子們留下了好的印象。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我想張老師她做到了。
課堂上張老師的課件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致而不庸俗。每張幻燈片都制作的十分精美,但不隨意亂修飾。并且每一個環節張老師都給出了一個誘人的名字,如:“我有黃金眼、知識對對碰”等,使得教學環節分明。
同時,張老師在引導孩子們理解科學家的三次試驗、雷達的工作原理、以及作業布置上都做的很細致,分析、引導的很得體。但是聯系我們語文教學來說,總覺得不是在上語文,倒像是一節科學課,因此我內心深處在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課才能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呢?
課后,鄭中青老師對學生進行了當堂測評。測評的問題正應該是本節課教師的教學重難點:問題一是蝙蝠靠什么來探路?問題二是課題中為什么把蝙蝠、雷達毫無相干的詞語用和連起來?問題三是生活中還發現什么與什么有聯系?三個問題要求學生用詞要準確,盡量用上本節課學習的語言。其實鄭老師提到的這三個問題恰恰是第二課時應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對第一個問題掌握的好,但是后兩個就成問題。問題二解決不了說明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系沒弄明白,反思老師的教學過程,重視了蝙蝠夜間安全飛行的秘密探究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但是二者的有機聯系確引導不夠充分。我認為要想理解其中的聯系,“雷達的(
今天我懷揣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育英小學進行了導學案課程的賽講。首先我很感謝郊區教研室能給我這次機會,讓我能夠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課;同時我更加感謝鄭忠清老師和張愛生老師對我課的指導。因為這又是一次讓我的教學得到“質”的飛躍的絕好機會。我現在就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讓大家和我一同來分享這寶貴的感悟和收獲……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課文的四、五、六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難點部分,我設計了表格,要求學生合作討論并進行填表,同時又設計了用卡片來模擬蝙蝠和雷達的原理,讓學生們都能夠理解了蝙蝠和飛機飛行靠的是什么,突破文章的難點。這是我覺得自己比較滿意的部分。
課文的第七八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并復述蝙蝠探路的方法,雷達的工作原理。卡片展示:
通過比較,學生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理解課文,沒有讓學生深入文本,從蝙蝠的角度來體驗,而是從一個觀看者的角度來敘述。
本課結束后鄭老師對我課的經典提示,讓我的感慨很多,尤其是那句話“語文課就應該這樣教”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自己內心的情緒……就拿其中的一個小片段來說吧!“試驗”和“實驗”字典上是這樣解釋的“‘試驗’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對別人已知的某種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時候,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結果而進行的試探性操作。試驗,是實驗的一種,大多帶有盲目性,沒有假說。而實驗,區別于試驗,實驗是為了解決文化、政治、經濟及其社會、自然問題,而在其對應的科學研究中用來檢驗某種新的假說、假設、原理、理論或者驗證某種已經存在的假說、假設、原理、理論而進行的明確、具體、可操作、有數據、有算法、有責任的技術操作行為……”這么抽象的兩個概念,鄭老師沒有具體的去解釋,而是,用自己啟發式的語言,讓學生自己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進行理解。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下,深深的理解了這么抽象的概念。
這樣的示范讓我深深的理解了語文知識的語言美,語文知識的深奧……
總之吧,自己以后可真得注意了。希望自己快快進入狀態,今后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的完美……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自我感覺成功之處是課堂上我能在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教學的同時,努力根據當時發生的突變情況進行應變。在進行知識的傳授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緊緊圍繞知識重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進行“蝙蝠是怎樣利用最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這幾個問題的教學中我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利用板書突破了重難點。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運用導學案的同時我們不能丟棄語言的藝術美。這樣的教研活動對提高我個人的教學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使我的整體素質在教研活動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