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xiàn)了貓的性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將它分為了兩個課時。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掃清了文字障礙,并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力求突出文中所蘊含著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強調學生在閱讀中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的發(fā)展空間。
這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融情想象,體會重點詞句的意蘊,來感受作者語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間蘊涵著的“人愛貓,貓愛人”的和諧情趣。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老實”、“貪玩”、“盡職”這三個重點詞,以及“溫柔可親”、“一聲不出”、膽小、“勇猛”等詞語,通過具體語句的反復誦讀,從而去體會貓的性格古怪。同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品味,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以及“貓親人”的和諧情趣。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并通過朗讀及結合生活體驗,深化對“蹭”的感受,體悟“人愛貓,貓愛人”的和諧情趣。通過對“踩印”的理解,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
更進一步教學中,朗讀成了體會情感的最直接與最重要的手段,通過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讓學生感受小貓滿月時的“可愛”,層層遞進地加強情感的培養(yǎng),體味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把貓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寫,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這是因為作者喜愛貓。
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一些缺陷:
首先,教學語言不精煉,課上教師激情,情緒也不夠到位。如果能盡量做到自然巧妙地過渡,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其次,讀的太少。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這節(jié)課,讓學生讀的少,朗讀指導還需要加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