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雜志開辟了“非常教師”欄目,編輯讓我幫忙推薦一些特色教師。因為欄目的定位是尋找、發現、推介有個性特色的教師,所以我在“物色”人選時會問:“你做了那些與別人不同的事情??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獲得了某某級優質課一等獎,我是某某級能手,我是某某級優秀教師,我的教學成績很突出……諸如此類的回答只能說明這些老師很出色,卻并不能確定她們有特色。
以我的理解,出色大多是依據外在評判標準下的勝出。比如,優質課、教學能手、優秀教師等榮譽的獲得,大都是由某些部門依據某些標準組織了某種評比才能夠產生,這種評選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裁判和定量。具體來說,就是設定好一定的獲獎數量,組織者使用裁判權確定誰可以勝出,誰會被淘汰。在這種制度下,總會有人獲得獎勵,而獎勵的質量和含金量則與參賽的這個群體密切相關——有可能是優中選優,也有可能是“瘸子里面挑將軍”。同是市級課賽一等獎,不同地市的水平肯定不一樣,同一地市的不同年度評選水平也肯定不一樣。如此,評選下制度的出色只能算是一種勝出,是普通之中的出類拔萃,是做的比別人高出一籌的獎賞,可以說是你的優秀得到了認可,卻不能算是個人的教育特色。
那么特色是什么?特色是一種基于出色又高于出色的成長。舉個例子來說,老朋友林志超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成長案例。林志超是個很優秀的班主任,他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很有辦法,所以的他的班級管理一直是順風順水。問題學生都被“改造”好了,班級量化成績上去了,學校滿意了,家長認可了,他也就水到渠成地成了學校里出色的班主任,各種優秀班主任稱號如約而至。如果一味地重復這種出色,躺在這份出色上過舒服日子,那么他也許就只能是學校里的出色班主任,甚至還有被別人超越或淹沒的可能。幸運的是,他在出色的基礎上又往前邁了一步,依托課題研究,他把自己對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進行了理性的梳理和系統化提升,形成了“教師藝術應對問題學生36記”,“藝術應對問題學生”成了他的教育特色,他也因此成為國內頗具知名度的特色名師。
特色還有一種路徑和特征,那就是自我發展的獨特彰顯。在很多時候,出色需要一定的行政支持或者認可,行政化表揚的引領性決定了被“推崇”的教師只能是少數人。比如說,一個年級有十個班級,學校領導只能表揚兩三個班級是出色的,而不會是全部出色;任何一個層級的行政認可都是有比率的,10%的優秀教師名額就算是很大的一個表彰范圍。因此,在行政評選下,教師的“絕大多數”都會被“少數的出色”所覆蓋。而特色則不同,它除了基于出色的個性化成長以外,還有一種長期沉潛后的獨特彰顯——堅守自我,默默前行,把自己的某一愛好或特長做到極致。這樣的成長,也許長期得不到行政的認可和支持,也許長久得不到鮮花和掌聲的鼓勵,但終有一天它會撥云見日、光芒四射。這種自我發展,沒有統一的評選標準,也不會有名額限制,只要你在某個方面做得足夠好,然后又加上了自己的獨特印記,那么這份獨特就會屬于你,你就可以成為特色教師。
因此,朝著特色成長,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方向。這不僅因為特色比出色更進一步,還因為特色成長的路徑要比“出色”寬泛得多,特色成長的意蘊要比“出色”厚重得多。更重要的是,特色成長可以幫你省略很多煩惱——不關注此時的得失,只在乎最后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