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tmy2005.8.7@163.com
淺談古詩詞教學的三步曲
北流市大里一中
譚科廣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文是提高文學素養,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但是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學生興致不高,學習較被動,效率低下。學生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另外課堂的教學方法又比較呆板,課堂死氣沉沉。很多老師提倡“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分解。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和感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中,沒有個性的閱讀必然導致興趣的喪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 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以下是我日常教學古詩中總結出來的幾點方法,主要從三個環節談古詩文教學課堂:
一、了解背景。
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古詩和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了解時代背景,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當時正值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占領。杜甫被捕,在長安城里,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這只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傷感,所以詩人的憂國思家之心就躍然紙上。
二、朗讀,背誦。
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要多誦讀,遍數多,自然會瑯瑯上口,久久不忘,讀的熟則不必解說,自曉其義也”等等。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讀是學習古詩詞的入門之徑,通過讀準字音、節奏、停頓,才能整體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詩特有的韻味。老師放棄讀古詩教學的最有利的法寶,以講代讀要,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朗讀時要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語調合理。反復讀,背時要做到連句成層,連層成段,連段成篇,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直到背得瑯瑯上口,滔滔不絕,自然成誦,只有這樣,書上的營養才真正化為自身的血肉。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課堂上開展多形式朗讀,熟讀成誦是古詩學習必由之路,也是古詩文學習的正途。讓學生熟讀成誦,既有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形成深厚的語文積淀,提升其人文素養。希望能少些教師們慷慨激昂的講解,多些莘莘學子的瑯瑯讀書聲。
三、抓詩眼,知感情。
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以抒發真實的,帶有普遍性情感為主要特征的。詩人描寫的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所以我們要重視古詩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鄉懷人,離愁別緒,憂國傷時,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該如何做呢?就應該有必要抓詩眼知感情了,即抓詩的意象;抓住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
(1)抓詩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通過對文中的各種的想象和聯想,學生已經能體會到詩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例如:
楊柳(柳、楊)——“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夕陽(斜陽、落日)---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游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王維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達了深厚的強烈的依依惜別之情。
(2)抓住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也可從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導學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陶淵明《飲酒》“心遠地自偏”當詩人“心遠”時也就是詩人超脫凡俗時,即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生活的樂趣,詩人才有“此中有真意”才領悟到“心遠”的真意。也就是遠離塵囂就會得到閑適,恬靜的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