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
2、
3、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
2、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初中時學習過朱自清的《背影》、《春》等等,那么同學們對朱自清了解多少呢?
二、作者介紹:(PPT呈現)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揚州人。中國現代散文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后又從事散文寫作。1920年秋,創辦《詩刊》。
三、文本解讀:
學生瀏覽課文,教師提問:
1、文章一開始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會不寧靜呢?請看課本P98第4題的第一段。
“家庭生活論”:朱自清是一個早婚而且多子女的人,1916年結婚,共有6個孩子,1918年生長子,到1927的時候已經生了二子二女四個孩子,且妻子又已懷孕。這樣勢必會產生很大的經濟壓力,清凈的生活勢必會被瑣事所擾。他在1928年6月創作的散文《兒女》中就流露出這樣的心理:
“我現在已是五個兒女的父親了。……十年前剛結婚的時候,在胡適之先生的《藏暉室札記》里,見過一條,說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結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話,‘有妻子者,其命定矣。’當時確吃了一驚,仿佛夢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說給娶了媳婦,又有甚么可說?現在是一個媳婦,跟著來了五個孩子;兩個肩頭上,加上這么重一副擔子,真不知怎樣走才好。”
“我若坐在家里看書或寫什么東西,管保一分鐘里要分幾回心,或站起來一兩次的。若是雨天或禮拜日,孩子們在家的多,那么,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也有過的。”
平日里身邊孩子的吵鬧,對于一心想靜心看書做學問的朱自清,自然是一種“磨折”。
“我曾給圣陶寫信,說孩子們的磨折,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這雖是氣憤的話,但這樣的心情,確也有過的。”
2、由于不滿現實的“壓抑和苦悶”,作者便到這荷塘月色中去散心,那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呢?
從全文來看,作者所寫景物主要在第2段和第4至6段。
第2段勾勒荷塘輪廓: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樹、淡淡的月光。僻、幽、靜。
第4段依次寫了月下荷塘中的荷葉、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別突出了它們的繁盛茂密、潔白裊娜、幽微清雅和飽含深情。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緊扣月色清淡、朦朧的特點。
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由近及遠寫各種樹色、遠山、燈光,突出寂靜、冷清、朦朧、蒼茫的特點。
3、作者到這荷塘月色中去尋找心靈上的“自由、寧靜”,那么他找到了嗎?接下來作者的情感有了什么樣的變化?
哀愁、苦悶:“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淡淡的喜悅(幻想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荷塘月色圖的描繪。
失落、哀愁(無法超脫):“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愉悅、向往:“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江南采蓮的情景。
失落、悵然:“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經熟睡好久了”。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朱自清的生平經歷,熟悉了本文所寫的景物,體會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感悟了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下節課我們將重點賞析荷塘月色圖。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熟悉了課文所寫的景物,體會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感悟了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今天我們重點來賞析文中所描繪的荷塘月色圖。
二、文本賞析:
1、學生齊讀課文2-6段,并檢查部分學生的背誦。
2、這幾段文字寫了哪些景物呢?有哪些特點?
荷葉:茂盛繁密;
荷花:潔白裊娜;
荷香:幽微清雅;
流水:飽含深情。
月光:清淡、朦朧。
樹色、遠山、燈光:寂靜、冷清、朦朧、蒼茫。
(1)、這幾段文字所用的的修辭手法:博喻;擬人;通感。
“通感”(PPT呈現)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作用。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她的嗓音真甜。”
(2)寫作手法:
有靜有動: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
虛實結合: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
濃淡相間: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疊詞的使用:“田田”、“亭亭”、“層層”、“縷縷”、“密密”、“脈脈”。這些詞語使用精當,富有表現力。
寫月光與寫荷塘交叉:第4段沒有談月,但卻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第5段所寫的月光是荷塘中的月光。寫月光與寫荷塘相互交叉、相互映襯。
抒情與寫景交融:第5段先寫月光下荷葉的景色,接著一段抒情的插筆,是用對比手法來寫。先用朗月與淡月相比,再用酣眠和小睡相比,指出美是具有多種情態的,而這種朦朧的夢幻般的美,適應于作者此時的心境。
三、總結:
四、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