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中“大鵬”意象解讀
朱秀玲
“大鵬”,多以高大雄偉的形象被文人引入詩文中,如:“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qū)十萬夫”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往往為鯤鵬的偉大形象所傾倒,從而將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鯤、鵬身上。可以說鯤鵬是人們志向高遠(yuǎn)、充滿希望和力量的一種象征,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說明人們對大鵬的形象是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那么,在《逍遙游》一文中的“大鵬”形象,是否也可以這樣理解呢?
《逍遙游》文中如此描繪“大鵬”的形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文辭極盡想象,著力描寫了一個一舉千里、碩大無比的大鵬鳥形象。“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鵬鳥振翅而飛,由北向南壯游南海,氣勢極大。這樣的大鵬雖然神奇不凡,形象高大,但必須憑借“海運(yùn)”才能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它是“有所待”的,是不可能擺脫外物束縛的。
而綜觀全文,莊子要表達(dá)的是對絕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大鵬既然有所待,顯然不是莊子完全肯定的一個形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莊子如此渲染大鵬的形象呢?這就必須要了解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由于莊子生逢亂世,現(xiàn)實(shí)的困窘處境使他無法一展抱負(fù),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幻想從虛無縹緲的境界中尋求思想解脫。以此看來,文中反復(fù)描繪的受到束縛的大鵬就是處在人生困境中的莊子,有所待不自由的大鵬身上寄寓的是莊子那顆被人類苦難禁錮的靈魂,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xiàn)的正是他欲飛的理想和無法超越的悲哀。
源自《語文報高二年級人教版》第8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