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與老子人道觀的比較
孔子、老子是我國歷史最偉大的兩位思想家,其思想被歷代繼承與發(fā)展并廣泛傳播。二人生活同時代,面對著相同的社會狀況,既有著對人的地位思慮之一致,又有著因思維途徑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看法。
1、“人為貴”與“人亦大”。孔子極為推崇人的地位,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老子也認為人有著崇高的地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將人與道、天、地并列為“四大”,認為人是宇宙間的偉大存在之一,明確肯定了人的價值地位??鬃印⒗献佣硕伎隙巳说膬r值地位,把人的地位確立在崇高偉大的層次。但二人在這個問題也存在著不同之處。
孔子以人為貴,關于人的價值內(nèi)涵規(guī)定是道德的,關于人的價值根據(jù)是預設的,還沒有把對人的終極關懷和宇宙本體統(tǒng)一起來。在他看來,人是不同于萬物,是超越于萬物,而這種超越根源于人性,以主體性表現(xiàn)著崇高性,并且這種崇高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的。
老子的“人亦大”卻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形而下的關于人的價值的規(guī)定,而上升到從宇宙本體的高度來思考人的價值地位的形而上層次。老子認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圣人處無為之事”,以“無為”作為人的價值準則,為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以及事業(yè)的成功設計一條合乎規(guī)定的路線和方式。在他看來,人的主體能動性不是表現(xiàn)在主觀任意的盲目蠻干上,事業(yè)的成功也并不取決于人的肆意拼搏和狂妄爭奪,而關鍵在于人能順應自然法則,合乎規(guī)律去作為。老子是以“道大”、”人亦大“的思維路徑,把人的價值地位上升到本體的形上的超越層次。
2、人貴于仁義與人貴于自然。孔子、老人都認為人有著崇高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但二者人就人崇高在何處、價值標志是什么有著不同的觀點。
孔子認為人貴于仁義,仁義是人的價值標志,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仁義道德賦予了人的價值內(nèi)容,賦予了人的超越性和現(xiàn)實性,統(tǒng)攝了其他一切的價值,決定了人的價值選擇取舍。
老子卻認為人貴于自然,人的崇高而偉大的價值完全在于人具有素樸、自然本性。在他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所效法的最高原則,也是人的本質(zhì)內(nèi)涵和人之所以為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規(guī)定。他認為,人之“大”不在于形體的特殊,不在于智能的卓越,不在于道德的高尚,也不在于物欲的享受,而是在于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本身,而是指不受外界制約,又無內(nèi)在目的的一種毫無勉強、毫不拘謹?shù)淖栽谧杂蔂顟B(tài)。“悠兮其貴言,功成身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人自然的狀態(tài)體現(xiàn)著人超越天地萬物的精神?!笆且允ト擞挥?,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睆娬{(diào)人貴在自然,以無為的態(tài)度,體現(xiàn)著人的胸懷天下的無私奉獻精神,體現(xiàn)著人性自由的最高境界。
3、“克己復禮”與“復歸于樸”。孔子和老子對如何達到人的崇高地位和實現(xiàn)人的價值,二者皆有著其途徑。
孔子以仁義為人貴的本質(zhì)標志,以禮樂為人貴的制度規(guī)范。在孔子那里,人要提升自身的主體性,保持自身的崇高地位,必須要通過修己以達到“仁”的境界。而“克己復禮”就是孔子為達到人的崇高地位境界進而實現(xiàn)人的價值的方式途徑。“克己”就是“修己”、“求諸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薄皬投Y”就是興禮樂,即外在規(guī)范完善。孔子認為只要把外在約束規(guī)范制度和內(nèi)在主體自覺有機結(jié)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人的價值??鬃訌膶θ说囊?guī)定出發(fā),主張高揚人的道德主體性??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也?!薄邦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哉?顏淵曰:請問其詳。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以頑強的毅志堅持道德,以弘揚仁道為己任,是人生價值所在。
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價值中心出發(fā),以赤子嬰孩、復歸于樸的自然本真之狀態(tài)展示生命的無窮意蘊和價值追求。老子視“樸”、“真”等品質(zhì)為最高的價值標志,主張保持淳樸天真的自然本性,使人“復歸于樸”,從而擺脫形色名聲和智識等一切外物的束縛而達致其所追求的“真人”、“圣人”的境界,以實現(xiàn)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達到人的崇高地位,實現(xiàn)人的價值。
老子和孔子都是重人道,并以人為終極關懷。但二者不同的是,孔子著眼于人的主體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認為要修致達到人的超高地位,就應該發(fā)揮人性的自由自覺,以仁為價值中心,以“克己復禮”為途徑,高揚人的主體性。老子則著眼于人的自然本質(zhì),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為人際關系的和諧和人性的自由自覺開辟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建構(gòu)以道為本體,以自然為本位,以“復歸于樸”為修致途徑,進而達到人的價值實現(xiàn),提升人的地位,彰顯人的超越性。
二、孔子與墨子人道觀的比較
孔子、墨子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思想家,二人都有著深刻的關注人的情懷,其一生皆是謀求人道得以推行而躬行??啄颊J為人有著崇高的地位,對人的價值十分關注,在人道觀上有著很多的相同點。但由于二人的出身背景和自身經(jīng)歷以及所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必然會導致二人對待人道觀的視角有所不同??鬃幼⒅厝说闹黧w情感和超越性,以主體性來贏得人的尊貴;而墨子卻以“取法天志”把人作為價值客體來思慮,以客體功能取得人的崇高。
1、“推及及人”的別愛與“遠施周遍”的兼愛。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所有制的變化,社會處于一個變革、動亂的狀態(tài)。當時兼并戰(zhàn)爭此起彼伏,“春秋無義戰(zhàn)”、“殺人盈城盈野”,人民的生活“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臨如此環(huán)境,如何愛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成了當時一個重要的社會主題,孔子、墨子皆把人作為社會之“愛”的主體,應否愛人、如何愛人成了他們思想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
相同之處:“孔子貴仁,墨翟貴兼”。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墨子主張“兼相愛”、“禁惡而勸愛”??鬃右浴皭廴恕睘椤叭省钡闹匾獌?nèi)涵。以愛人突出人的價值。墨子思想中,“兼愛”為其根本觀念,強調(diào)“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啄际肿⒅亍皭廴恕保颊J為以人為貴、人作價值主體。梁啟超在他的《墨子學案》中說:“墨子的兼愛主義和孔子的大同主義,理論方法完全相同?!?/font>
從注重人、關注人、以人為最貴的實質(zhì)來看,孔墨皆是以人為主體。其“愛”之目的和實質(zhì)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為了通過“愛”的廣泛施行來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從而使人們最終處于和諧的“大同社會”,進而使人的主體性、生存狀況得以關注,人的尊貴地位得以崇高。
相異之處:孔子注重“仁愛”、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去“泛愛眾”、注重人是價值主體——人的主體情感,即內(nèi)在于主體的深層道德意識,包含并顯示著主體的道德涵養(yǎng),孔子認為“仁”具有道德本源的意義,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所在,“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相信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能夠有能力充分體現(xiàn)仁道??鬃油ㄟ^“仁愛”的方式來對人的地位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格的普遍尊重。
孔子的“愛人”是對人性的信賴和人格的尊重。“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笨鬃诱J為,人貴于萬物具有著先天的基礎,即人具有著主體情感,而這種主體情感的推及和拓展,愛由特殊到普遍,由愛親而推至“愛眾”、“愛民”。孔子以血緣為基礎“孝悌”作為人的價值主體情感,進而是推己及人而超出血緣關系的“泛愛眾”。這是把別人看成跟自己一樣,具有應受尊重的人格和內(nèi)在價值,對其愿望不僅給以尊重,而且盡己所能促其實現(xiàn),可見,孔子的愛人是強調(diào)人的主體情感,推崇人的主體自覺性,從推己及人中得出人貴的真諦,注重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墨子強調(diào)“兼愛”,以自外向內(nèi),主體以自愛之心去愛與我相對等的客體,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利。兼愛必須愛人如己,即“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主張的愛是無差異的愛,反對等級差異,在施行愛時,一切人類皆平等,無論近遠、尊卑,即“兼愛天下之人”,特別是“兼愛天下百姓”。人應相親相愛,不因親疏而有別,人不僅要互助,而且應以利他為樂,人人都拋棄一己私利,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就能使“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兼愛“體現(xiàn)了人的社會價值因素,通過被愛而轉(zhuǎn)向互愛達到全體皆愛、人被關注的狀態(tài)。墨子的兼愛中,人的價值表現(xiàn)于社會價值。
孔墨的“愛”都是對人的一種關注和對人的價值的推崇,然而由于二人對人是處于價值什么地位的問題有所差異,孔子是從人的主體地位方面肯定人,崇尚人,認為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體,既認為人貴于“志”,又強調(diào)“達人達己”。而墨子認為人的價值在于社會價值,強調(diào)“兼愛”、“交相利”。
2、“舉賢”與“尚賢”。春秋時期,人在諸侯爭霸中起著重要的因素,各思想家也紛紛提出人才理論??鬃印⒛咏哉J為人是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崇尚賢才乃是發(fā)揮人的價值,發(fā)展國家的源動力。
孔子認為人為貴,而發(fā)揮人的作用是社會的發(fā)展的主體因素,所以孔子多次提到“舉賢才”的思想。“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墨子也十分注重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崇尚人的功能。“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認為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是人的內(nèi)在傾向?!肮使耪呤ネ踔疄檎?,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薄吧匈t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闭J為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才,只有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孔子、墨子二人都十分注重人的價值,充分認同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二人尊賢也存在著不同。就價值目的來看,孔子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所以要舉賢才,把人當作社會發(fā)展的目的,而墨子則認為人是價值客體,人有著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功能,所以要尚賢。就價值選擇來看,孔子認為舉賢應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舉爾所知”,以推及的情感來舉賢;而墨子則以人作為價值選擇的對象,不問貧富親疏遠近,“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就如何發(fā)揮賢才的價值來看,孔子注重主體的修養(yǎng),認為“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以主體性的提升達到價值的發(fā)揮;而墨子則認為賢才的價值在于利人,“莫若為賢,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3、“見利思義”與“公利為義”。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孔子、墨子都對這個關于到人的價值的關系問題深深的思考過。二人都有著對人的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的正視。孔子雖然重義罕言利,但也認同人的欲望的合理性。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乃人生之所需,孔子肯定人對物質(zhì)利益需要的合理性,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并且孔子還強調(diào)治理國家應遵循“庶矣、富之、教之”的過程,把提高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放在起點位置。但是就如何選擇物質(zhì)生活和堅持什么樣的原則才能體現(xiàn)人的價值,孔子認為當面對物質(zhì)資源的時候和人們的無止欲望的時候,應該堅持“見利思義”的原則,孔子認為人固然需要物質(zhì)資源來滿足自身的欲望,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鬃诱J為求利是正常的人需要,但求利必須要遵循原則,而原則就是“義”,當欲望和道德發(fā)生矛盾或沖突的時候,應該把義放在首位,因為義是關乎到人的地位、涉及人的價值。在孔子看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有價值就看是不是堅持了“義”,即“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墨子十分注重滿足人的需要,認為人的價值就是需要與滿足的關系,“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yǎng)也。”“食之利也,以知饑而食之者智也”,明確指出人的欲望的合理性,認為“食者,國之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睘榍蟀裁窬葒?,就必須滿足人之所欲。求天下之利就是手段,“仁者之事,務必求興天下之利”,從而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在墨子看來,能否利人(即滿足人的需要)成為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具有價值額最高標準?!白幽釉唬骸昂褪现?、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可以富國家,眾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為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但同時墨子十分貴義,“萬事莫貴于義”,他重利,但不是為了滿足私人之一人之利,而是認為真正有價值的表現(xiàn)于天下公利(義),墨子認為“義,利也“,也就是墨子認為人貴于義,而義就是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在墨子看來,人的價值在于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而只不過這種滿足不是簡單的滿足,而是懷有天下之大公無私的精神?!八鶠橘F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就是看這個人能不能夠滿足他人,“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把對他人的滿足看做價值的標準。
孔子、墨子二人可以說都注重人的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都認為人的價值一方面能夠立于現(xiàn)實世界,另一方面要超脫精神。但是二人在義利問題上有著極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表現(xiàn)在對價值的關系看法不同??鬃与m然認同人的現(xiàn)實性但更注重人的超越性,因為在孔子看來,人能夠崇貴正是因為有了超越性,只有以道德為精神追求,以義為原則,才可能保持人貴的地位,實現(xiàn)人的價值。墨子則偏重在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上實現(xiàn)人的價值,認為價值就是需要與滿足的關系,當對別人的需要能夠滿足那便是有價值,所以墨子把崇高的價值“義”標準便界定為“興天下之公利”,即滿足天下之人的需要。
三、孔子與韓非人道觀的比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儒法為顯,歷代統(tǒng)治者治世陽儒陰法??鬃?、韓非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占據(jù)重要位置。二人對人道皆有深深思慮,對人也十分關注。但就其人道觀而言,二人自有特點。
1、“因材施教”與“因人之情”。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性相近,但隨著主體性的發(fā)揮程度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自價值有所不同,所以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在他看來,人的本性在道德上是相近的,但每個人的主體性發(fā)揚卻有著不同,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應該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塑造。
韓非認為要明確人的價值必須深刻認識人的本性,“凡治天下,必因人情”、“法通乎人情,關乎治理也。”在這里“人情”就是“人性”,韓非要從人的本性中探尋人的價值根據(jù),他說人是“皆挾自為心也?!薄胺蛎裰?,惡勞而樂佚”?!袄诿駳w之,名之所彰士死之”。所以韓非以“因人之情”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發(fā)揚人的功能,從而確立人的地位?!百p莫如厚,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惡,使民恥之”在韓非那里,把人的欲望性當做人的價值,認為滿足欲望就是實現(xiàn)人的價值。
2、“德治”與“法治”。孔子講德治,主張憑借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以內(nèi)在修行和外在教化以治理國家。強調(diào)的是以發(fā)揚人的主體自覺意識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韓非講法治,將法、術(shù)、勢擺在首位,主張以刑罰威懾外在管制治理國家。在他看來,治理國家需要以外在的規(guī)范制度來發(fā)揮人的客體功能。
孔子、韓非在如何發(fā)揮人的價值來治理國家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問題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點:一是二者立言宗旨都是相同,都追求同一目的,就是以人的價值來治理國家,推動社會發(fā)展,提升人類的地位。二是其邏輯推理途徑相同,都認為發(fā)揮人是社會的主體,只有發(fā)揮人的作用,社會才真正能發(fā)展,所以把人放在第一位。
不同點:一是強調(diào)人的價值主客體不同,孔子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認為修己以達到仁德,而韓非則強調(diào)人的客體功能。二是道德至上和法治至上的區(qū)別??鬃诱J為仁義道德是人貴的本質(zhì)標志,也是一切最高的價值,孔子把道德作為人的主體性的主要內(nèi)涵,所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韓非認為,法是最高的價值。“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奉法者強毅而勁直!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當今之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認為要充分發(fā)揮規(guī)范制度來發(fā)揮人的功能以推動社會發(fā)展。三是重民和用民的區(qū)別??鬃訕O其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況,在孔子那里固然注重人民的功能性多一點,但他也認為人民應該享有社會的成果?!梆B(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主張惠民、保民、富民,“節(jié)用而愛民,使民以時”。韓非認為民眾有著價值,但這個價值是強調(diào)功能性一面,韓非說“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吾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絕愛道也。”
3、“為仁”與“重權(quán)”。孔子以仁為人道的真諦,仁為人貴的標志,所以孔子注重仁為己任,強調(diào)“為仁由己“,認為做到“仁”的境界,便是人的價值,便是人的崇高。
韓非則認為權(quán)勢是保持人貴的基礎,強調(diào)只有保持權(quán)勢才能有崇高的地位。在他看來,“人臣太重,必易主位”、“篇借其權(quán)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quán)勢也?!眱r值的獲得是需要權(quán)勢的保障,“身之至貴,位之至尊”取決于“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