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沒有放手寫艷情詩?
丁啟陣
李白頭上有“詩仙”的稱號,是公認的詩人中的詩人;生活中,他游山玩水、酗酒狎妓,有放浪形骸的一面;藝術上,他善夸張能想象會華麗辭藻,浪漫主義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實際創作,三首《清平調(樂)詞》和一些長短句,足以證明他是表現艷情的一流高手。
但是,終其一生,李白都沒有寫過多么香艷的詩詞。即使是描寫女子、饋贈妓女的作品,也往往立意端正,思想健康,語言清新。兒童都適宜閱讀的三首《清平調(樂)詞》,基本上就是李白最香艷的作品了。眾所周知,詞是言情的文體,而李白名下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等,跟溫庭筠、韋莊(更不要說宋代的柳永了)等人的詞作相比,抒情、措辭都十分含蓄,有節制。因此,其族叔李陽冰在給他的《草堂集》寫的序中說李白:“……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從現存李白詩歌作品看,李陽冰的話是合乎實際情況的,并非溢美之詞。
李白之所以在詩歌創作上表現得如此“正經”, 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李白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李白的政治理想,是輔助帝王,造福民眾,安定社會。就像他本人所說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從李白晚年跟永王璘造反一事看,其實相當缺乏政治敏感性的李白,政治熱情始終沒有消退。政治理想遠大之人,發言立意,自然會大處著眼,對男女之間的感情纏繞,興趣是有限的。
二是,李白有俠客氣質。李白從小仰慕古代俠客,他曾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劍術。在一首題為《俠客行》的詩里,李白認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生活是可羨慕的??v使死了,也是值得的,“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離開長安之后,李白跟高適、杜甫等人相約,在梁宋一帶游玩,有“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的壯舉(杜甫《遣懷》)。李白的俠不是利己的,而是無私的。因此,他表示自己在完成政治理想之后,將功成身退,“浮五湖,戲滄洲”。總之,李白不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之人。
三是,李白有濃厚的隱逸思想。李白早年在四川時,曾隱居山中,專心讀書。后來在山東期間,又跟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人隱居在徂徠山中,天天喝酒,人稱“竹溪六逸”。作為一個自由自在生活的愛好者,李白不大可能沉湎于男歡女愛的游戲中。
四是,李白有改革詩風的歷史使命感。李白不是一個原生態歌手、純天然詩人,而是一個有理想、有研究、有計劃的詩風改革家。這從他的《古風》(大雅久不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詩歌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古風》中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等句子。一句“綺麗不足珍”,表明李白對六朝淫靡詩風是不屑乃至痛恨的。
五是,李白有執著的宗教信仰。李白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拜師學道了,中年正式加入道籍之后,更變成一個虔誠的道教信徒,到處尋仙學道,企圖長生不死,舉家飛升,不知疲倦。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五岳尋仙不辭遠”(《廬山謠》)。有了道教信仰的李白,男歡女愛之類的事情,不過是逢場作戲,不可能成為他生活的重要內容。
六是,李白有山水、詩酒可以消愁,遣悶。一個人,沉湎于男歡女愛,沉湎于用詩詞描寫男歡女愛,除了西門慶那樣的俗物,大多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的。一個如此喜愛游山玩水、喜愛飲酒沉醉的詩人,他大約是不太需要別的消遣、解悶方法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艷情詩詞之于李白,是非不能、不為也——他會寫,但是他不寫。這是浪漫主義大詩人為人、作詩的認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