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由前面圣人之道的高遠廣博回歸于君子之道,使人聯想前面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為學者開出一條入德之路。
首先君子和小人劃清界限,君子之道,開始并不輝煌,但在積累中日見光輝。小人則不同,開始很張揚。但華而不實,會漸漸消亡。君子外表平淡、簡樸、溫和,內則有品位、文采、條理。
君子以其至誠順應天時,以其至性借助地利,以其至德惠澤人民。君子由于有豐富的內涵,由內向外,由近及遠,由微細到彰顯,其影響力是無窮的。但君子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任何時,任何地,都無愧于心,都要慎獨。君子上體天德,下知地理,感應鬼神,中和民心。不苛不求,無聲無患,如日月之普照。
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不用賞賜,不用刑法暴力,民眾自然會努力。道德治國,牢牢守著德行,恭恭敬敬地做事,天下也就太平了。德治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可以說,有至德的君子,已經接近圣人了。
《詩》曰:“衣錦尚絅。” (《詩》:此詩引自《詩經·衛風·碩人》。衣(yì):穿衣,此處作動詞用。錦:指色彩鮮艷的衣服。尚:加。絅(jiǒnɡ):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即風衣。)(《詩經·衛風·碩人》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再穿一件麻布罩衫。”)惡其文之著也。(惡(wù):嫌惡,厭惡。著:鮮明,耀眼。)(這是厭惡錦衣的花紋過分耀眼。)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暗然:隱藏不露。日章:日漸彰顯。章,同“彰”。)(所以,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的(dì)然:鮮明、顯著的樣子。)(小人之道外表鮮明而日益消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淡而不厭:不媚悅于人,初似淡薄,久而愈敬,無惡可厭。)簡而文,溫而理,(簡而文:性情簡靜無嗜欲,才藝明辨有韜略。文,經天緯地曰文。溫而理:氣性和潤溫厚正直不違。)(君子之道,平淡而讓人不厭,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遠之近:欲知遠,必先適于近。想要到達遠方,必先從近處舉步。知風之自:見風知源,“睹末察本”。見風之起則知其所從來處,教化別人必先從自己做起。風,教化?!渡袝?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畢命》:“樹之風聲。”立其善風,揚其善聲。自:從。)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知微之顯:察微知著,“探端知緒”。從微小之事所露端倪而察知未來事件的征兆,明治亂于即萌。入德:進入道德之門。)(知道遠是由近處開始的,知道風是從何處吹來的,知道隱微可以變得明顯。這樣,就可以進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詩》:此詩引自《詩經·小雅·正月》。此詩諷刺周幽王。因為幽王無道,比喻賢人君子隱居不出,但是他們的德操與人格卻昭著于世,以至于不能免去禍害。猶如魚伏于水,仍然顯露得清清楚楚,被人采捕。潛:潛藏。伏:隱匿??祝汉?。昭:明白。)(《詩經·小雅·正月》說:“君子雖然潛藏隱匿很深,但是其德輝仍然會流露昭示出來。”)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內?。ǎ?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ǐnɡ)不疚:內心經常反省,沒有什么愧疚。無惡于志:無愧于心。志,心。)(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內疚,也就無愧于心了。)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詩》:此詩引自《詩經·大雅·抑》。諷刺周厲王之詩。指小人不敬鬼神,在廟堂之中,猶尚不愧畏于屋漏之神。相:注視。屋漏:指古代室內西北角,相傳是神明所在,所以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于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或起壞念頭。)(《詩經·大雅·抑》說:“獨自靜處自己的私室,仍然固守心地光明,無愧于神明。”)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所以,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詩》:此詩引自《詩經·商頌·烈祖》。是贊美成湯的詩。指默默向神明禱告,性平心和,沒有爭端。奏假:祈禱。奏:進奉。假:通“格”,即感通,指誠心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感應。靡:沒有。)(《詩經·商頌·烈祖》說:“祭祀時心中默默祈禱,此時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鉞。(不賞而民勸:不需要特意做出獎賞就能使百姓受到感化。(fū)鉞(yuè):古代執行軍法時用的斧子。,斧。鉞,古代的一種形狀像板斧式的長柄兵器。)(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而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而百姓畏懼甚于斧鉞的刑罰。)
《詩》曰:“不顯唯德,百辟其刑之。”(《詩》:此詩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即大顯。不,通“丕”,大。百辟(bì):很多諸侯。刑:通“型”,仿效。)(《詩經·周頌·烈文》說:“大大弘揚天子的德行,諸侯們都會來效法。”)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詩》:此詩引自《詩經·大雅·皇矣》。贊美周先祖開國創業之詩。懷:歸向,趨向。明德:具有美德的人。以:與。色:嚴厲的臉色。)(《詩經·大雅·皇矣》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他從不厲聲厲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那是末節下策。”)
《詩》曰:“德輶如毛。”(《詩》:此詩引自《詩經·大雅·烝民》。贊美宣王之詩。輶(yòu):古代一種輕便車,引申為輕。)(《詩經·大雅·燕民》說:“德行猶如鴻毛。”)毛猶有倫。(毛猶有倫:羽毛雖輕,仍然是有相應的重量。倫,比。)(猶如鴻毛還是有行跡可比。)“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上天之載,無聲無臭(xiù):引自《詩經·大雅·文王》。周公追述文王之德。上天化育萬物,無聲無息,不動聲色,不著痕跡。臭,氣味。)至矣!(《詩經·大雅·文王》又說:“上天化生萬物,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史例解讀】
偏正道者,必致禍患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宰相春申君(黃歇)也為此而憂慮。春申君門下有個舍人叫李園,他把妹妹嫁給了春申君,當他得知妹妹有了身孕的時候,就私下里誘導妹妹勸說春申君:“楚王很喜歡你,他待你就像待他自己的兄弟,你已經做了三十年的宰相了,但大王沒有兒子。當他百年之后,大王必定立他的兄弟,到那時各以自己的親戚朋友為貴,你又怎能繼續得寵呢?何況你做了這么多年的宰相,難免會失禮于大王的兄弟,等他即位后,難保你不會大禍臨頭。又怎能保證相印和江東的封地呢?現在妾已有身孕,又和你結婚不久,外人不知道,假使你以將來為重,就不如把妾獻給大王,然后生下的兒子,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他的王位,那么將來,楚王就是你的了,也就不會有什么顧慮了。”
春申君聽完,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上朝的時候,就把妾帶到殿外,楚考烈王果然召見,又非常喜愛,于是納入后宮。后來,生下兒子叫棹,楚王立為太子。李園的妹妹被封為皇后,因此李園也身價百倍,他就想找機會除掉春申君滅口。等楚考烈王一死,李園就殺了春申君,并擁立棹為楚幽王。而春申君怎么也想不到,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舍人李園的陰險的伎倆,可是想回頭已經晚了。當然,后來李園也沒有什么好下場。春申君的下場告訴人們,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甚至連自己怎么丟了性命都不知道,是不值得的。這個世界有它運行的規則,如果有人心存僥幸地想打破它的話,最終也只有以悲劇收場。
子夏內省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才思敏捷,以文學見長,尤其精通《詩經》《周易》和《春秋》。孔子還專門贊許他為“文學科”的高才生。子夏晚年在西河講學,后來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吳起就出自他的門下。
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中,子夏是特別重禮的一個。為學時,有一次,他問孔子《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么意思。孔子答道:“繪事后素。”意思是說,繪畫之事,先布眾彩,然后以素色分布其間以成文。子夏立刻就聯想到禮,而說“禮后乎”,即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后。因此而受到孔子的贊許。
更值得稱道的是,子夏平素很注重內省,可以稱得上是慎獨的典范。
有一天,子夏去拜見曾參,曾參一向嚴于律己,以孝行著稱。曾參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說:“怎么一陣子不見,你就如此發福啊?”子夏不以為意,反而笑著回答道:“我打了一個大勝仗,心情舒暢無憂,所以身體就胖起來了。”曾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疑惑地問:“這話是什么意思?”子夏說:“我終日在家讀書,學習先王(泛指賢帝堯舜等)之道,覺得他們的仁義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實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覺得能效仿他們一定很快樂??墒浅鲩T之后,當我看見富貴人家身穿綾羅綢緞,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遙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覺得能像那樣生活一定很幸福。兩個念頭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激烈爭斗,難分勝負,我寢食難安,心中不寧,所以身體日益消瘦。現在先王之道終于在心中占上風,取得了絕對勝利,我的心情又恢復了安寧祥和,所以身體自然發胖了。”
曾參聽了,連連稱贊子夏,對他更為敬重。
慎獨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獲,戰國時期人。
柳下惠曾做過魯國大夫,還做過掌管監獄的小官。據說,柳下惠做官期間,為官清正,執法嚴謹,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了。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貴,所以后來棄官歸隱,居于柳下,也就是現在的濮陽縣的柳屯,“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里。
相傳一個寒夜,柳下惠宿于郭門,那晚,凌烈的寒風刺人肌骨。柳下惠穿著衣服擁在被窩里,還感覺寒氣逼人。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這樣冷的冬夜,有沒有無家可歸的人,想想各國征戰不休,生靈涂炭,柳下惠不禁輾轉難眠。正在這時,忽然傳來了敲門聲。柳下惠急忙起身開門,原來是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女來投宿,只見她凍得渾身抱成一團,還不住地瑟瑟發抖,臉色也凍得發青,眼看就要支撐不住。柳下惠連忙把她讓進屋里,并請她上床暖和一下??墒撬诒蛔永锟s成一團,渾身發抖,家里并沒有其他可以取暖的東西,柳下惠恐她凍死,于是就叫她坐在自己懷里,并解開外衣把她裹緊,這樣,那位婦女才漸漸緩過神來。只聽她斷斷續續地說因出門走親戚,回來晚了,衣服又穿得太單薄,實在凍得不行了,所以才不得已敲門,并想借宿一晚。柳下惠看她一副可憐的模樣,想到如果不收留她,或許她就會凍死在荒郊野外,于是就讓她在懷中取暖一晚,可是柳下惠毫無私心雜念,對婦人舉止有禮,絕無趁人之危,逾越道義之舉。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就此流傳開來。在他死后,被后人稱為“惠”,又因為他居住在柳地,所以世稱“柳下惠”。
守節辭賜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咨國甫武城人。后世都尊稱曾參為曾子,他在儒家的道德修養觀念的架構上有獨到的貢獻。
曾參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窮,他不能像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只要專心治學或是仕途就可以了,他需要參加農業生產,每天耕田種地,販賣布匹,這樣才能維持生活。不過曾參很喜愛讀書學習,后來他拜孔子為師,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由于他的勤奮好學,持之以恒,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曾參當年在鄉間生活的時候,經常是衣襟破爛,有的時候幾天吃不上飯,將近十年沒有制作新衣。有時稍微動一下帽子就會把系帽子的繩子弄斷,稍微整理一下衣服,就會捉其襟而見其肘,提起前襟就露出腳后跟,但是他毫不在乎。反而在去工作的道路上,拖著鋤頭,推著車子,大聲朗誦《詩經》,聲音洪亮,有若洪鐘。
后來,魯國國君聽說賢人曾參身穿破舊的衣服在田地里辛苦耕種,覺得這樣實在和一位賢士學者不相符合,于是就決定送給他一塊封地。國君在賜贈給曾參的時候,派人告訴他說:“請你用這塊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參笑了笑,沒說什么,也沒有接受。魯國國君很是不死心,反復派人送來,曾參很堅決地一再拒絕。使者不解地問:“這并不是您向別人索求的,而是人家主動奉送的。您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曾參回答說:“我聽說,接受人家的東西,就要害怕人家;給予人家東西,就要傲視人家。即使魯君的恩賜,不會傲視我,但我能不畏懼嗎?”曾參始終沒有接受。
孔子聽到這件事后稱贊說:“曾參說的話,足夠保全他的節操了。”
子產不毀鄉校
子產在鄭國做宰相,在治理國政方面,他很重視百姓的利益,注意聽取百姓的批評和意見。
鄭國民間有鄉校,這些鄉校是百姓平時聚會的場所。每天人們結束了工作,都喜歡來到鄉校,談天玩樂,還議論國家政事的得失,評論當官的政績好壞。
子產有的卿大夫不愿意聽到百姓的批評議論,向子產提出,毀掉鄉校。
子產對他們說:“百姓每天忙完了事情都到鄉校玩樂,議論政事,百姓認為好的,我就推行,百姓討厭的事,我就改掉,鄉校就是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做官的多做好事,可以減少百姓的怨恨,沒聽說誰能用權威防止百姓的怨恨。不讓百姓批評議論,就像堵住河水不讓水流通,一旦河水決堤,就不可挽救了。”
那些主張毀掉鄉校的人,也覺得子產順從民意對國家有利,就不再堅持了。
鄭簡公逝世,舉行喪禮時,一些守陵人的房子正擋在通往簡公墓地的道上,如果繞路而行,喪禮就要推遲到中午。
有人提出拆掉這些民房,因為推遲喪禮,是對諸侯國派來參加喪禮的賓客不禮。
子產認為,為了喪禮拆房子,是危害百姓的大事,不能這樣做,就說服他們:“諸侯國的賓客既然能夠遠道來參加喪禮,難道就不能堅持到中午嗎?不拆房子對賓客沒有什么損害,也不會讓百姓受到危害,為什么不這樣做呢?”在子產的堅持下,民房沒有拆掉。
由于子產做事為百姓著想,在他主持國政的時候,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百姓歌頌他說:“我們有土地,子產讓它增五谷。我們有子弟,子產對他們教育。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
為官的人,應該時刻牢記: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我們來自于普通百姓,應該時刻想著百姓的疾苦,關注百姓的生活,無論做什么事情,制定什么決策,都把他們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以和為本
陸賈,西漢楚國(今江蘇徐州市)人。因能言善辯,以賓客的身份跟隨在高祖身邊,高祖平定天下后,封陸賈為太中大夫,常常出使往來于各諸侯國之間,是漢朝初期的重要謀略家。著有《新語》十二篇,總結了秦、漢興亡的原因,論述了古代帝王成敗的經驗教訓,指出了國家興衰存亡的征兆和潛在因素。
孝惠帝時期,呂太后權傾朝野,封諸呂為王。陸賈洞悉政治形勢,便稱病辭職,居家休養避禍。
諸呂專權跋扈,妄圖篡奪天下。右丞相陳平對此深懷憂慮,但是因為力量有限,只好先謀自保,再籌良策,于是常常思慮過度,卻苦無萬全之計。
這天,陸賈以老朋友的身份前去拜訪陳平。陳平正自深思,竟然沒有發覺陸賈來到了身邊。
陸賈問:“什么事會讓您憂慮如此深重呢?”
陳平說:“你認為我會有什么憂慮的呢?”
陸賈說:“您位居右丞相的高位,是食邑三萬戶的列侯,富貴榮華無人可及,自然不是因為享樂不能滿足而心生煩憂的。之所以令您憂愁難解,只是擔憂國家所面臨的重大變故吧。”
陳平說:“正是這樣。那么,你認為該怎么辦呢?”
陸賈說:“古語說,天下安定,重在丞相;天下動亂,重在大將。將相契合,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就會有所歸附;天下有德能的人歸附,就體現了人心所向。那么即使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國家也不致分裂。因此,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就取決于您和周勃兩人了。您為什么心懷猶疑,卻不和太尉交好呢?”
陸賈又為陳平籌劃方略。于是,陳平就用他的計策,以五百金的重禮為絳侯周勃祝壽。而太尉周勃也以同樣隆重的禮節回報陳平。從此,陳平、周勃二人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呂氏篡權的陰謀由此受到阻滯。從而使歷史沿著有利于人民大眾安定生活的方向發展。
天下的根本,在于民心。民心所向,體現的就是和。和則通,通則順,順則治。
德才兼備的“中興名將”
周訪,字士達,晉代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祖籍汝南安城,漢末避地江南。
周訪,性格剛毅,沉穩謙讓,處事果斷堅決。與陶侃為友,結為姻親。周訪年少時遇廬江陳訓,他對周訪與陶侃說:“二位君子都是位居一方的國家棟梁。”
周訪為人豪爽,喜好周濟貧窮,因而家中沒有財產積累。當初,陶侃處境低微時,父親歿世,即將下葬時,家里的耕牛忽然丟失。在尋找之時,遇見一位老人,他說:“前面山岡下有一頭牛臥在泥污中,如果在此安葬立墓,那么后世將出高官。”又指著另一座山說:“這也是一塊風水寶地。”說完后忽然不見。陶侃找到牛以后,就把父親安葬在這里。并把另外一處山地告訴周訪。周訪父親死后,也就埋葬在那里。后來周訪果然官到刺史。
元帝渡江,周訪官至揚烈將軍。由于他能征慣戰,世有威名,智勇過人,遠近悅服,率軍征討,無不克復,為“中興名將”,累官揚州刺史。但是,他生性謙虛,從不自矜功勞,也不居功自傲。有人說:“一般的人只要做出了一點小的成績,很少有不對人夸耀的。而您為國建立了如此大的功勛,為什么卻從來也不見您對別人提到過一個字呢?”周訪說:“幸而不辱王命,取得一些勝利,那也是由于朝廷的天威,皇上的英明,將士勇猛奮戰的結果,我有什么功勛可談??!”于是有智謀勇略的人都因此而敬重他。
君臣當與百姓同憂樂
薛廣德,字長卿,漢代沛郡相(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當初在楚國教授《魯詩》,當時蕭望之任御史大夫,對他非常器重,多次互相論議,嘆賞他的學問識見,于是舉薦廣德,任為博士,后升遷為諫議大夫等職。
薛廣德為人溫文儒雅,位至三公,直言進諫。到任不到十天,皇上駕幸甘泉,祭祀天地,禮儀完畢后,皇上不想立即回宮,準備暫時駕留這里射獵游樂。薛廣德于是上書說:“我看到關東百姓困頓流離,生計無著。陛下卻每天敲撞著敗亡的秦國的鐘鼓,聽賞著鄭、衛的靡靡之音,而不以百姓生民的疾苦為意,我深感痛心?,F今士卒暴虐,官吏荒怠政事,希望陛下趕快回宮,與百姓同憂樂,那么這是天下人的幸運。”皇上接受了薛廣德的意見,當即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