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即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這是構建詩詞意象最主要的思維方式,因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幾乎就是詩詞的藝術靈魂。王夫子《姜齋詩話》載:“情與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詩話》也云:“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要想在詩中抒情述志,必須通過形象思維、情景融合來表達,表達出來的東西仍然是帶有主觀性的形象。當代詩論家丁芒先生曾把詩的形象思維方式概括為“三段論”:客觀事物價(形的確定)~構成意象~重新確定主觀化的形象。這三段就是通過作者意念情感作為中介,順勢推進的。
那么,形象思維的表達方式具體有哪些呢?俺個人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景中情,主要寫景,以景寓情。
如虞世南《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就是一篇詠物詩,借蟬言志,寄托了作者崇揚高潔品行情操和“清華人雍貴”的風度。(虞世南:浙江余姚人,唐太宗曾贊譽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以寫景為主的有李白的《朝發白帝城》、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前者表達了“詩仙”遇赦在返回江東途中輕松愉快的心情,后者表達了“詩圣”在平定西山盜寇擾亂后返回草堂,有望回故鄉而充滿了無限的欣喜和希望。
二、情中景,主要寫情,以情布景。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詩人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發出的感嘆,詩句表面似乎都在抒情,但仔細分析,情中含景,“前不見古人”卻有人,是燕臺用重金招攬天下賢士的燕昭王,“后不見來者”也指人,是指再沒有象燕昭王那樣重才的明君了。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贊揚了一位寧可轟轟烈烈死去,不愿忍辱含羞、茍且偷生象項羽那樣的英雄形象,其實細品,在虛境中也是含有具體形象的。
三、邊景邊情,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如王之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是先景后情,前兩句描述登樓觀望到是實景,后兩句是詩人登樓時所引發的自身感受,并帶有哲理性內涵,吟誦全詩,不僅為詩人氣吞寰宇的襟抱所感染,同時也為祖國山水的雄偉壯麗而自豪。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此詩則是先情后景,后兩句襯托前句,表現了詩人飄泊他鄉的孤獨感和異客之愁。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把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以及半夜里傳出的寒山寺鐘聲,有選擇的加以組合,堪稱是情景合一的典范,烘托出羈旅人飄泊異鄉那種孤煢寂寞的心境。
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老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詩中燈影殘焰、夜讀來信、病老驚魂、暗風寒雨等帶有情感性的物象貫穿在一起,意脈相連,構成凄清愁絕的境界。表現了詩人對其朋友被貶感到無限的憂傷,以及無奈與不平的心情。
詩詞的形象思維,俺知道的也不多,俺個人以為主要也就以上三種方式,理論知識一貫是俺的弱項,至于具體實例,唐詩中還有很多,此不再一一例舉(其實俺一時也舉不出那么多例),說錯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四明山人/鈴歌編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