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典照耀孩子的童年
江蘇省鹽城市鹽馬路小學 陳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更是燦若星河,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凝聚了前賢的大智大慧,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孩子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是我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初衷。活動的實施,如清風滌蕩校園,于無形中凈化著每一個人的心性。
幾年來,我們欣喜地聽著,看著,感受著經典帶給孩子們的種種歡娛和教益,并時時為身邊的一個個小小鏡頭感動著,感染著,可以說,是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從此受益終身。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營造書香校園
古詩文是中華之美文,篇幅短小,韻腳工整,易于記憶,長期堅持誦讀,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思想,提高他們的修養。為此我們努力為學生創設誦讀環境,使他們充分利用分秒的時間進行誦讀,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1、營造家庭誦讀氛圍。為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誦讀環境,學校召開了家長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家長們講清“經典誦讀”活動的意義,特別講明:參加誦讀,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從而取得家長們的認同。學校還通過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進校聽老師上經典誦讀課,與學生一起感受中華文化的內涵,讓家長認識到學生讀經誦典可以了解傳統文化,造就文化功底,陶冶情操,為孩子將來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校春節放假時,我們在《致家長的一封信》中對假期學生背誦情況提出明確的要求,請家長對學生給予監督,落實要求。我們還給誦讀成績優異的學生頒發獎狀,讓他們看到學生取得的成績,以贏得他們對學校工作的支持。
2、營造學校誦讀氛圍。在學校顯眼的地方補充裝飾古詩文的內容,學校“校園花季廣播站”成立《古詩文導讀》欄目,定時播放古詩配樂朗誦,同時發動語文教師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誦讀氛圍,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播放,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詩詞名家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每周一詩”和“成語沙龍”兩塊園地,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另外每天開設5分鐘誦讀時段,和以古典音樂;上午下午設置了蘊含經典詩文的音樂信號;在激勵機制上,我們制定并實施了“詩仙詩圣”評選方案,初步實現了“讀經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研究目標。
3、營造班級誦讀氛圍。各班級以班級活動為載體,利用班會讓誦讀活動充分開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進行誦讀(如唱古詩、對古詩、誦古詩、演古詩、賽古詩等),激發其誦讀興趣。每個班級的黑板報上都留有“每周一詩”和“成語沙龍”兩塊園地,每兩三天由書法能力較強的學生書寫一首古詩文,作為該時段的必背篇目。在課程設置上,我們每周開設一節經典誦讀指導課,教師在集中誦讀時間進行字音、韻律及抑揚頓挫的背誦指導。各班級利用每天五分鐘誦讀時間,伴以優美的古典音樂組織學生齊誦、或領誦、或輪誦,不規定作業,不作考試要求,不以日常學習成績論優劣,鼓勵所有學生共同誦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誦讀氛圍中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組織各班級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觀摩和競賽活動。
二、一水護田將綠繞——完善制度建設
作為經典文化誦讀活動,要想深入的開展,如果沒有切實的措施加以保障,那么這項工程就難以長期實施下去,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我們學校從統一思想認識,加強領導入手,確保“新經典誦讀”活動扎實、有效開展。
一是統一思想認識。我們認識到“新經典誦讀”活動關系到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和精神風貌的改善,是一項惠及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工程,是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學校確立了“創建綠色學校,實施環境育人;誦讀經典詩文,打造書香校園”的特色創建目標。以“讀經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為活動口號,在全校開展了動員工作,通過召開全校師生大會、班主任會、語文教師會,各班召開主題班會、出主題黑板報,懸掛宣傳條幅,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牌等形式,多渠道、深層次宣傳“新經典誦讀”活動的重要意義,熏陶和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為深入開展“新經典誦讀”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加強組織領導。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以陳瑋為主持人的“新經典誦讀“活動領導小組,負責整個誦讀活動的指導工作。并由教導處分管領導具體負責誦讀活動的落實,各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具體負責誦讀活動的實施與指導的領導小組。學校專門設立了“新經典誦讀”櫥窗、“新經典誦讀”專項資料,詳細展示和記錄學校“新經典誦讀”開展情況。在一月一次的“新經典誦讀”工作例會上,學校領導、教師分別匯報和交流本月“新經典誦讀”開展情況,研究安排下月工作,把經驗交流與理論研討結合起來,避免了少數教師旁觀、冷望不發言的現象,切實達到了提高、鞏固、借鑒、學習的目的。在學校內部形成了校長親自抓、親自問、親自查,分管副校長經常抓、經常問、經常查,班主任每天抓、每天問、每天查的有效運行機制。
三是健全活動長效機制。為讓“新經典誦讀”活動長期有序開展下去,學校初步探索出六條長效措施:一是每生一套經典誦讀教材。二是每天第一節課后五分鐘和以古典音樂誦讀時段,由第一節課老師組織學生誦讀。三是每周一節新經典誦讀指導課,由語文老師指導。四是每學期由少先隊結合傳統佳節組織一次師生誦讀晚會。五是每學期一次“小小詩仙”、“小小詩圣”評比,每學期一次總結表彰大會。
四是健全考評制度。落實考核評估誦讀活動的開展不能流于形式,應注重實效。因此學校制定了詳細的“新經典誦讀”活動方案,對不同年級的誦讀篇目、完成目標、鞏固率提出了明確要求。對各年級實行了目標責任管理,把詩文誦讀活動納入到誦讀老師的期末目標考核之中,制定了明確的獎懲制度。學校推出了“班級評價一張表”、“教師評價一張表”、“學生評價一張表”,對班級、教師、學生進行專項考核評估。學校考評小組結合記錄情況進行量化打分,每學期評選出2個誦讀活動先進集體,評選出2名誦讀活動優秀輔導教師,每班評選出班級“小小詩仙”、“小小詩圣”,在此基礎上,評選出校級“小小詩仙”、“小小詩圣”。每天誦讀時間上,班主任檢查登記,學校隨機進行檢查、督促,有力地推進了“新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
三、大珠小珠落玉盤——開展經典活動
在多年來的經典誦讀教學中,我校經過認真實踐和努力探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適合我校學生的經典詩文教學方法。
第一、讀背結合。
(一)讀。首先,必須讓學生做到通讀與精讀相結合。既側重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掌握句讀、語氣、停頓,又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次,盡量讓學生做到美讀與品讀相結合。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又能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和意境美。讓文學作品中傳誦百世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背。背誦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個望而生畏的難題,特別是對貌似艱澀難懂的經典詩文更是如此。因此,在經典誦讀教學中,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讓學生“樂背”、“善背”。
1、提高認識,讓學生明確經典詩文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延續發展的基礎之一。學習它,可以修身養性,可以使自己成長為具有獨特性格的中國人。同時,教師也可以借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情感的培養。
2、營造濃厚的經典詩文學習氣氛。必要時,可以用詩文的朗讀代替課前預備時的歌聲,創造一種和諧濃厚的學習氛圍,讓稚嫩悅耳的讀書聲飄溢校園。“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3、用經典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及精彩的句段吸引學生,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蘇軾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壯豪邁;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婉動人等都無不使學生深受感染并自覺吟誦。
4、在平時的教學及作文中適時而巧妙地運用經典詩文名句,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5、列出明確而詳細的背誦一覽表,督促學生背誦,并根據背誦情況打分。這種方法雖然較為傳統和普遍,但仍行之有效,有利于絕大多數學生的提高。
6、舉行經典詩文朗誦賽和書面知識競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07年“六.一”時,我校的經典詩文朗誦節目獲得了各級領導及群眾的好評。
實踐證明,以上這些方法能從客觀上掃除學生背誦經典詩文的障礙,進而通過狠抓背誦,讓學生加強經典詩文的積累,培養語感,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又能熟讀成誦,從而提高其閱讀經典詩文的水平和素養。由此可見,“讀背結合”,是經典誦讀教育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二、分類集中。
所謂“分類集中”,就是從某一點生發開去,聯類而及,將具有相關性的材料組合在一起,進行比較,以加深認識和提煉規律。
在經典誦讀教育教學中,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標準,把經典詩文豐富博雜的內容加以分類集中,使師生便于操作,從容有序、循序漸進地接受和消化所學知識。具體的分類方法如下:對詩文進行專題分類匯集,便于學生記憶和積累。如“詩中夕陽”、“詩中哲理”、“詩中山河”、“詩中風(云、雨、雪)”、“詩中樹(花、草、鳥);散文名篇如《論語》、《孟子》中的至理名言等等。這種做法具體明確,詳細清晰,連類而及,妙語聯珠,識記、理解和運用方便快捷,得心應手。
四、此時無聲勝有聲——品嘗經典甜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鹽馬路小學經典誦讀取得了一些成績:
1、學校組織學生自編自演的《游子吟》參加區經典古詩文表演獲一等獎;古詩文誦讀《詩意童年》在社區和文化廣場演出獲得好評。
2、07年5月25日我校成功舉辦了中華詩文誦讀成果匯報活動,師生同臺共精彩,唐聲宋韻齊頌揚。整臺節目將詩歌、音樂、歌舞、武術、書法、樂器演奏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側重烘托出詩文誦讀這一鮮明的主題,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動人心魄,感人至深。受到與會的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08年11月12日我校舉辦了“新經典教師朗誦大賽”。老師們在舞臺上通過聲音傳遞著對教育的執著追求,放飛著語文教育的美好夢想。季羨林的《懷念母親》、冰心的《笑》、峻青的《雄關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老師們與經典之間的精神契合,使大賽變成了一場聲音的盛宴:或從容、淡定,或舒暢、揮灑,或雋永、深邃……熱愛經典,癡迷誦讀,使參賽教師的心地變得柔軟、純凈,精神走向敞亮、豐厚,靈魂愈加清澄、高貴。或許,這樣的生活方式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韻味。09年11月25日我校成功舉辦了詩詞大擂臺活動。同學們經過緊張激烈的壓力挑戰詩、風險挑戰詩、魅力聯想詩三個環節的角逐,充分體會到了參與學習的興趣與成功的喜悅,優化了孩子們的心理素質。新穎的活動成了孩子們展示自我的大舞臺。在這些強調全員參與,不設門檻的活動中,不論是優生還是后進生都一樣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風采。在實驗持續了兩年以后,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們深切地感受到經典誦讀難處最大的是缺少高質量的得心應手的實驗材料。為使誦讀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學校組織語文教研組的同志們群策群力,見仁見智,廣泛搜集資料并且進行編輯整理,經過六輪的修改校對后,于2009年秋學期成功開發了《新經典誦讀》校本教材。《新經典誦讀》一套兩冊,縱觀全文,此書搜羅廣泛,入選嚴慎,既有傳統國學經典,又有現當代名篇佳作,還選編了一些地方人文特色的詩詞,為學生提供了誦讀的精選篇目。
3、目前學生人人學會吟詠詩文平均每生能背200多首,多的達260多首。近三年來,學生各方面能力迅速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學生作品在省、市級《校園文學》報、《中小學電腦》報、《小荷》報等報刊發表;在“迎奧運”、“創新作文”等各種作文大賽中,幾十名學生獲得省級以上等級獎項,百多名學生獲得優秀獎……
4、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豐富了詞匯,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原來很多學生不愿寫作文,通過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松,語氣流暢,詩文引用得恰到好處,妙筆之處不勝枚舉。
5、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我國的古典詩文中有很多佳作,像屈原的《離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正氣歌》等等,這些詩無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滋養、激勵、慰藉和啟示。學生在誦讀中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
《易經》上說:“既濟,未濟。”告訴我們,今天我們鹽馬路小學的經典誦讀實驗有了一定的收獲,但我們還有一些困惑:如何讓學生會唱學過的古詩,怎樣將小古文學習與語文課堂相結合。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為了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為了孩子們,我們將更加深入有效地開展誦讀活動。我們將繼續努力,在經典誦讀實踐研究路上,繼續奏響鹽馬路小學富有生命旋律的特色教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