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關注個體的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
備課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教案則是展示教師預設的創造性勞動過程的記錄,一篇好的教學設計蘊涵著教師的思想觀點、文化品味、人文素養、個性品格、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事實證明,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沒有相應的專業水平,其備課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專業準備即教師的專業發展,其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教育專業知識等職業知識,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①豐厚的人文素養。包括倫理修養(能熱愛學生、以身作則、善于合作等)、藝術精神、生命意識、民主意識、審美意識等。②積極的專業精神。教師既要樂業又要敬業,既要積極進取又要不斷創新,還要有忘我的奉獻精神。③良好的職業心態。備課可以說是教師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需要一種安靜的心態,要對教育充滿激情。也就是教師要具有專注的專業情感,能珍愛自己的職業生命,對自我的工作充滿期望,對教育事業充滿美好的憧憬。
第三,是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教學設計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支撐,同時進行教學設計是為了實施有效的教學,如果缺乏實際操作技能,再好的教學設計也都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要加強教學操作能力、班級建設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錘煉,努力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第四,是不斷提升自主特質。教師也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各有所長,各具風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充分地彰顯自己的專長,注意揚長避短,在與同班教師形成差異互補的同時,注意彌補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要進行“長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聽一位歷史教師上課,這堂課上得非常出色。課后問執教者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這位老師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位老師的回答實際上提出了“長備課”與“短備課”的問題,“短備課”即備一個課題,這自然很重要;但如果不注意“長備課”,不去逐日汲取,讓新的知識、思想、感情如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就難以有成功的短備課。教師應有儲備意識,不斷增進自身的積累,努力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1、要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師主要讀三類書:①關于你所教的基礎知識的那門學科的書籍;②關于作為青年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爭的書籍;③關于人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靈的書籍(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2、多與學生交往
教師還要多與學生進行接觸,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向學生的內心,感受學生靈活的思維、純潔的語言、真摯的感情。對學生的了解可以為教師展開教學提供更多的依據。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對學生的興趣、性格、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等都有比較深刻的體會,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根據對學生的了解,真正基于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來安排自己的教學,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
3、積累生活
作為教師應讀好生活這本書,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利用好生活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世界,通過教學打通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系。
我們應從每一次備課做起,圍繞教學內容,整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并以這種儲備作為我們教學備課的起點和開展教學活動的支點,從自己深厚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以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為背景,賦予學科知識以生命活力,同時,以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來觀照指導自己的教學過程,備課的效果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二)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教學技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和駕馭課堂的實踐能力,包括教師的教學準備策略、教學行為策略、課堂管理策略、教學評價策略等。具體地說,教學準備中,包括備教材和備學生,尤其在新教學理念下,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基礎來安排教學顯得更為重要。教學行為策略中,教師需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適當地呈現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教學交流等以實現有效的教學目的。由于新課程非常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是每一位教師所需要考慮的問題。課堂管理是進行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師必須有很好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學評價包括學生的學業評價和行為評價,既是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也是對學生的一種促進。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要根據所掌握的多種教學技能及其操作程序,在新課程的實施中,主動地開展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三)打造個性特色
每一位教師都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思想情感,對前人積累的教學方法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借鑒、加工、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在這個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從而打造出具有自己鮮明個性色彩的教學方法。
離開了對教師自身個性的把握,孤立地研究教法有時并無多大的實際意義。教師只有據自身條件,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個性,打造自身的個性特色,遵循教學的一般規律和法則,把握教學方法優化的內在因素,才能展現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
(四)開掘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和體現出來的智慧,簡單地說它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指教師對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教書以外,往往還會對一些教學問題進行追問和思考。例如,“我這樣安排教學對學生來說是否合理呢?”“這樣的教學是否符合學生掌握知識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為什么要達到這一目標,這些知識真的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嗎?”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必定對教師的專業意識和反思教學起促進作用。其二,是指教師對當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別與頓悟。這一方面講求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不斷冒出來的問題、錯誤和有教育價值的反饋信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乃至教學內容。其三,是指對教育道德品性的彰顯。這一方面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教育的道德價值和倫理價值來思考和進行教學。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自身去發掘和利用,推動自己教學修養的不斷提高。
(五)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的成熟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單純只有教學經驗的積累,沒有反思意識,教師就不會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只是在原來基礎上重復自己的勞動。區別于日常生活中對過去行為和所發生事情的“自我陶醉式”的簡單回憶,教學反思具有研究的專業品性,它要能對過去的教學行為做出的理性審視和評判,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揭示出行為背后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促進智慧的生成和實踐行為的進一步提升。正因為如此,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實踐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環節和手段。
反思可以是對他人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可以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可以是個人反思,也可以是集體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種反思,都應該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選好切入點,依據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闡釋,并且開展對話交流,對已有的教學實踐加以激活、評判、再認識,才能發揮出對教學實踐應有的提升作用。
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