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是當前職場的最大障礙。在一個人的成功因素中,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只起20%的作用,良好的人際關系則起80%的作用。
1.自負——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為目中無人。
2.忌妒——“嫉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現(xiàn)實。”(西班牙作者塞萬提斯)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yè),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黑格爾)
3.多疑——“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他人的事業(yè)。”(英國哲學家培根)
4.自卑——自卑的淺層次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次地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既缺乏自信。
5.干涉——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
6.羞怯
7.敵視——交際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
1.交互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相互接納,相互支持。只有我們真誠地“投之以桃”,別人才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2.功利原則——心理學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人際交往中的交換與發(fā)生在市場上的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都希望交換對自己值得交換的。平等的交往,平衡的交換是最長久的。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成功的人際交往:應不貶低、不輕視別人的價值,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不以己之長比人之短,不當眾揭別人的傷疤,不要讓人總有一種焦慮感、自卑感、無能感。
1.了解人和人性——“按照人們的本質去認同他們”,“設身處地認同人們”,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與別人,“人們首先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這是生活的關鍵所在。
2.把握人際交往的最底線——富蘭克林說,“彼此的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底線。”
3.巧妙地與別人交談——與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他們自己。
4.讓別人覺得自己重要——人類一個最普遍的特性——渴望被承認,渴望被了解。記住:盡量使別人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你越使人覺得他自己重要,別人對你的回報就越多。
5.巧妙地贊同別人——贊同藝術:(1)學會贊同和認可;(2)當你贊同別人時,請說出來;(3)當你不贊同時,千萬不要告訴他們,除非萬不得已;(4)當你犯錯誤時,要勇于承認;(5)避免與人爭論;(6)要正確處理沖突。
贊同藝術的根源——人們喜歡贊同他們的人;人們不喜歡反對他們的人;人們不喜歡被反對。
6.巧妙地聆聽別人——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聆聽技巧:(1)注視說話的人;(2)靠近說話者;(3)虛心提問;(4)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5)使用說話者的人稱—“您”和“您的”。
7.巧妙地調動別人的情緒。
8.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
1.了解領導的需要——一是自尊的需要;二是成就的需要;三是交往的需要。
2.爭取領導的支持。
1.集體意識與交往——學校教育的基本特點:獨木難成林。發(fā)揮教師集體的整個效應,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關鍵。
2.競爭與合作——(1)競爭要把握一個“度”;(2)競爭要強化合作精神;3.不要“文人相輕”。
(1) 注重教師角色定位,發(fā)揮師生互動的實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 創(chuàng)造互動條件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 落實互動活動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
1.同家長的合作——(1)注意教育性;(2)保證主導型;(3)堅持平等性;(4)做到及時性。
2.和子女的溝通。
(1)對等律:人喜歡同樣喜歡自己的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2)接近律:感情來至于接觸。
(3)遞進律:人更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增加的人;人更討厭那些原來否定自己,后來肯定自己的人;人最討厭那些原來肯定自己,后來否定自己的人。
(4)黃金定律: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
(5)白金法則: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你就怎樣對待別人。
(6)鉆石定理:永遠記住別人對你的好處,迅速忘記你給別人的好處。勇敢地承擔責任,主動地承認錯誤。
接納——完整接納學生
欣賞——認真欣賞學生
肯定——充分肯定學生
贊美——由衷贊美學生
激勵——真誠激勵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