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詩歌鑒賞的復習
對詩歌的鑒賞,首先要懂得詩歌區別于其它文學作品的特點。什么是詩?從形式看,詩是押韻的有獨特節奏的由分行的句子構成的;從內容看,詩主要是抒發作者的強烈情感,表達個人的思想意志的。
詩是一種語言藝術。它的構成可表示如下:
詩的構成
(二)從總體上把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和解題思路。
對詩歌作品的鑒賞必須從詩歌的特點出發,緊緊抓住形象思維這一環去理解和分析。此外,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使自己進入詩人的角色 ,進入詩中的意境。
2、學習古漢語知識,特別是唐宋一些名家的文學作品。
3、學習修辭學知識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辭技巧。
4、加強藝術(特別是音樂和圖畫)素養。
5、多閱讀和賞析古典詩歌作品。
解題的思路:由于各類詩詞作品和各個詩人風格,寫作方法的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但總的原則應該是根據詩詞中所選擇或塑造的形象和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理解,不能憑空猜想或生搬硬套。
二、介紹各類詩歌的特點及鑒賞方法。
古代詩歌按其內容和表達形式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即事感懷詩等類型。每一類詩的鑒賞方法都不相同。如果能把握每一類詩的鑒賞方法,做起題來就能得心就手。下面以“懷古詠史詩”和“邊塞征戰詩”為例作比較分析。
(一)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鑒賞懷古詠史詩要注意的幾點:
1、要弄清史實。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這一首詞再現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體會意圖。
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如:
《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作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
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首以古諷今的杰出之作。
4、要分析寫法。
懷古詠史詩的寫法多樣,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二)邊塞征戰詩
1、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因此首先要注意時代背景:
①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②中晚唐時期:雖然詩人們仍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③宋代: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如:
2、把握每首詩歌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
每一首征戰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不一相同,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而高適、岑參、李益等反映征戰詩的各個方面: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寫塞外征戰的艱苦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對帝王黷武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驚異于塞外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 ……
3、體會征戰詩中的種種矛盾
征戰詩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有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愛國主義。
4、把握不同的藝術風格
每一位邊塞詩人的藝術風格都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曠達:“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樹立典范,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
對于新的詩歌鑒賞題,要拿到好的分數,就要規范答題。規范答題,就要懂得運用有關的術語,學會準確的表達。詩歌鑒賞題的考查重點之一是藝術技巧(表現手法),實際上考查考生對一些文學表現手法的認識與理解。這些術語分成敘述、說明、議論三大類,每類中有許多具體詞語,如敘述類中的描寫、烘托、映襯、渲染、豪放、委婉含蓄等;議論類中的議論、直抒胸臆等。
利用網上資源,“網上語文課堂”上趙衛平老師的《詩詞鑒賞需知的術語及運用》很適合學生備考的需要,它介紹了各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在詩詞鑒賞中具體運用,并附有例子,為詩歌鑒賞的規范答題上作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將資料印發給學生,堂上讓學生熟悉并學習運用術語。
另外,學生在平時的詩歌鑒賞閱讀中學習規范、準確的表達。
四、課外擴大閱讀,兼收并蓄。
要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光靠堂上講和練是遠遠不夠的。平時多讀多品味一些好詩,用一顆詩眼去看詩,用一顆詩心去品詩,不斷去領略詩的語言美,情韻美,才能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同時還需要讀一些詩歌鑒賞方面的書,從別人的解說中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那么,課外怎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筆者采取了以下方法:
1、每節課課前三分鐘,讓學生介紹一首詩。學生課前準備好一首詩,用自己的話來向其他同學介紹,要求語言要規范。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一舉兩得。
2、向學生介紹有關詩歌鑒賞的書籍,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方向。如介紹《唐詩鑒賞詞典》、《唐詩宋詞鑒賞》、《宋詞鑒賞詞典》、《中學生詩詞鑒賞》等。
3、利用網上資源。網上閱讀課讓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有關詩歌鑒賞的內容,擴大閱讀面,增加詩詞閱讀和鑒賞的積累。
4、邀請“南海詩社”的社長開設“詩歌鑒賞”講座。抓住“讓中華詩詞走進校園”的大好時機,通過“詩歌鑒賞”講座,從創作的角度,吸收借鑒老一輩鑒賞詩歌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編印《唐詩宋詞一百首》作為早讀資料。讓學生在早讀時誦讀、領悟、鑒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堂上畫龍點睛,講授方法;課外擴大閱讀,兼收并蓄,對詩歌鑒賞的復習有一定成效。當然,隨著高考試題的不斷改革,復習方法也要不斷地更新,作為語文教師更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嘗試。
古代詩歌鑒賞復習題
一.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用典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風格進行評價。
二.鑒賞作品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題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2.不要節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據典(如果用到的是課文中學的典故,則應該知道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3. 不能寫成翻譯的文字。
三.復習建議:
1. 鑒賞詩歌時要注意作者、題目、注解。
2. 要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參考《金版》P102。
3. 認真閱讀高中語文第六冊P160《古代詩歌的藝術欣賞(風格、意境、用典)》。
四.例題示范:
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按詩歌的內容把詩歌分為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一).送別詩
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于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于中二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操練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1. 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 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
離歌:離別之歌。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三)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 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 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二)寫景詩
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一)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 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 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二)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 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2. 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 寫出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答:詩中有畫,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
2. 這首詩歌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征?
答: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用了什么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于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詩的第一句從什么角度寫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2.整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問:詩中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情是怎樣的情?
答:寫出漁民欣快歡暢之情,整個畫面使人感到蘭溪山水充滿著蓬勃生機。
(六)題義公禪房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1. 這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具有怎樣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巒清凈、空氣清新、和潤陰涼、自然幽雅。
2. 這首詩的語言特征怎樣?
答: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談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