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佛學知識
2、佛牙
佛牙和佛舍利指的都是釋迦牟尼的圣物,因為只有釋迦牟尼身后所留,才能在遺物前冠以“佛”字。其他僧人,是不具備這個資格的。
佛牙在釋迦牟尼的所有圣物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按其身體所在部位及使用情況可排列為:佛牙、佛指骨、佛舍利、佛法器。
佛牙就是釋迦牟尼的牙齒,舍利就是梵語Sarira的音譯,另譯“設利羅”或“室利羅”,它的本意為“米粒”。據《秘藏記》載:天竺呼米粒為舍利。佛骨亦似米粒,是故稱舍利。
真身佛舍利特指釋迦牟尼荼毗后的舍利,有“焚之不毀、擊之不碎”的特性。《法苑珠林》載:舍利一般有三種顏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血肉舍利。
又據佛教文獻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三十五歲成道,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了四十九年,獲得很多信徒。八十歲時,在拘尸那竭城(一作拘尸那城)婆羅雙樹間安祥地離開塵世,進入永恒的涅槃后,其弟那竭用金棺將其盛殮,諸弟子堆積香木,用以焚燒。但火著之后,就是燃燒不起來,眾弟子十分驚駭。當時,大弟子摩訶迦葉正率五百弟子自山林中來。來到后,佛祖把雙足裸露在金棺外讓他看。摩訶迦葉遂率眾徒作禮,請佛祖發火自燃。忽然金棺自起,繞拘尸那竭城行了七遭后,回到原處,“香木自燃,大火熾盛”。其后,佛祖靈骨粉碎,大小如米粒,擊之不壞,焚之亦不焦,是為舍利。弟子們把這些舍利置于瓶內,建庫起塔進行供奉。另據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載:“佛入涅槃后”,舍利“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眾,三留人間,八國重分。天、龍、人莫不悲戚。”
據《大般涅槃經后分》下之《圣軀廓潤品·四》記載:“帝釋……于佛口中左畔上頷,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又據《大藏經·根本說一一切有都毗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載:佛祖圓寂后,“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犍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佛教徒奉為至寶,以金棺銀槨盛殮,起塔供奉。《大唐西域記》卷第三《迦濕彌羅國·佛牙伽藍》中有:“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齋日,時放光明。”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悟空和尚(俗姓車,字奉朝),出使罽賓國,經過四年的艱苦跋涉,來到犍陀羅王城。因患重病,滯留天竺。病愈后,投國師三藏法師舍利越摩出家,一住就是三十年。到了晚年,拜辭恩師回國。臨行前,舍利越摩親自將該國珍藏的佛牙贈予他帶回大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悟空回到長安后,把佛牙舍利及翻譯的佛經供奉給了德宗皇帝。四年后,皇帝將佛牙供奉在莊嚴寺新修的佛牙寶塔之中。這顆佛牙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后,于宋徽宗初年在徽宗崇道滅佛時,被居住于中都(今山東汶上)城內篤信佛教的趙宋宗室、洋州侯趙世昌從嘉王趙郡處悄悄請得,并秘密供奉于汶上寶相寺,后又起建了十三層(佛教最高級)的太子靈蹤塔,于公元前1112年即宋徽宗政和二年的三月十五日,瘞藏佛牙于佛塔地宮內。
佛祖涅槃后,存留下了大約二萬顆佛舍利,可惜目前存世的已不多見。汶上寶相寺尚珍藏的936顆,是目前所知世界各地寺院中存留數量最多的。
佛法器就是佛祖未入涅槃前使用過的圣物,目前存世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