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以賈誼《過秦論》為例談談對相關一段評論的理解

題目:

以賈誼《過秦論》(上中下)為例,談談你們對以下評論的理解:“《過秦論》中間險字奇句,亦盡雜見錯出,乃卻以粗鹵矯健之氣行之。讀者但見其飛砂走石,橫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實理俱在內。”(《評注昭明文選》引孫月峰語)

 

解題:

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然而卻二世而亡,短暫得如同浩瀚的歷史夜空中一瞬即逝的流星。但秦王朝的失敗卻也在另一方面澆灌了一朵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奇葩——西漢政論散文。通過吸取秦王朝覆滅的經驗教訓,思考如何鞏固新興政權和建立新時代的意識形態,并也因此出現了一批關注社會現實,才華橫溢的文人。年輕的賈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賈誼,洛陽人。十八歲以能誦詩書屬文為人所稱頌,二十余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針砭時弊,深受漢文帝賞識,但因大臣妒忌,被貶長沙,卒年三十三歲。

賈誼的政論文明顯帶有漢賦的風格,善用夸張和渲染,行文中多用對偶排比,讀來鏗鏘有力,文辭優美,論證嚴密,宛如天成,令人信服。《過秦論》是賈誼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論秦得失的名篇。

明朝才子孫月峰以“中間險字奇句,亦盡雜見錯出,乃卻以粗鹵矯健之氣行之。讀者但見其飛砂走石,橫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實理俱在內。”之語評價《過秦論》,我們小組著眼于其中“險字奇句、粗鹵矯健之氣、橫溢不可遏、精巧實理”之詞,分別從《過秦論》的內容、寫作特色以及與《戰國策》、屈子之文比較這三個角度表達了我們的理解。

 

一、從《過秦論》文本內容上分析

    

《過秦論》名為“過秦”,言秦之過,實則是以秦之失勸誡漢文帝應及時改革政治來適應國家的發展。

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其中為我們所熟知的是上篇,所以我們決定著重分析它。上篇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失天下。賈誼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運用富麗的辭藻和豐富的情感將秦朝興盛期的天下無敵和滅亡時的不堪一擊、秦始皇子孫萬代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二世而亡的現實以及陳勝起義軍和六國諸侯一一做了精彩鮮明的對比,最后僅用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十一字指出中心論點,卻絲毫不給人以頭重腳輕之感。我們認為會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抓住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這一條縱線,始終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而且對于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夸張和渲染,使人不僅看到“線”,還可以看到“線”上的一個個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不會使讀者覺得平直單調。這應該就是評語所說的“精巧實理俱在內”了。行文大膽,布局精巧,令人驚嘆。此外,字里行間彰顯“粗鹵矯健之氣”,語詞“換裝”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時,又似乎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霸道之風,十分契合秦國的氣度。全篇結構宏偉,氣勢磅礴,“橫溢不可擋”,在描繪出秦王朝大起大落的歷史情勢的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感情落差,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富有感染力。

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再次妙用對比之法,較為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后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人民生活走向安定,本應修養生息,勵精圖治,但秦始皇并沒有因時而變,及時調整統治政策,“信功臣,親士民”,反而焚書坑儒,實行慘無人道的暴政;到了二世時,也不能認清現實,改正過失,終致國家傾覆。在下篇后部分,作者指出在“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是遺憾的是,秦朝依舊奉行一貫的政策,導致“百姓怨而海內叛”,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 這一治一亂,一存一亡,就在對比間盡數顯露出來,令人不得不贊嘆賈誼的構思之妙。

《過秦論》把前朝和本朝相貫通,使歷史和現實交匯,在觀察歷史變遷、朝代更替的興衰之理的過程中流露出了綿長而悠久的歷史滄桑感。全文鋪張揚厲,氣勢充沛,仿佛一條洶涌奔騰的河流,居高處時可以化成瀑布飛流直下,雷霆萬鈞,居低處時可以深沉靜默,緩緩而行,但你知道,那些力量只是在醞釀,在積蓄,總有那么一刻,它會突然間迸發,撼天動地。

魯迅先生說此書是“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1。賈誼如此細致的總結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不僅僅是為了闡發思古之情,而且是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希望君主能夠以古鑒今,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張,建設一個強大繁榮的王朝,表達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積極入世的精神。

 

二、從《過秦論》寫作特色上分析

 

《過秦論》的寫作大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敘事鋪陳對比

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敘述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說理文中的敘事不但要善于概括事實,更要善于描寫事物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勾勒整個歷史發展的輪廊,這樣才能有把握說服讀者。《過秦論》便是將大量事實擺出,使道理可以不講而自明。

同時,作者也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如有第一部分提到的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始皇子孫萬代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二世而亡的對比以及陳涉與六國的對比,還有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這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不怪乎說它“飛砂走石,橫溢不可遏”。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2.記敘與議論相結合

《過秦論》的體裁是議論文,議論文是擺事實、講道理的文章,所以必須以事實為基礎,從大量的事實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邏輯力量。而記敘多于議論是《過秦論》的特點,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按時間順序敘述了秦由弱到強,再到鼎盛,直至最后滅亡的事實,以此加以論證秦亡的原因。

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其“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作為議論的依據和說理的基礎。本文敘述多于議論,究其根本,史實的敘述也就是為議論作準備。如缺少足夠的敘事,議論就會因缺乏依據而流于空乏,有了足夠的敘事,結論便能從敘述自然引出,猶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3.鋪排與渲染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鋪排和夸張渲染。如上篇的第二段中:“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以及后文:“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均營造了極為壯觀的氣勢,使整篇文章如同驚濤飛瀑,一傾而出,不可阻擋。正如評論之言“中間險字奇句,亦盡雜見錯出,乃卻以粗鹵矯健之氣行之”,這是戰國的文風,也是西漢初期中期一些大散文家們的共同特點。

4.感情與氣勢 

文章不僅以道理、邏輯的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氣勢的作用動人。明代何焯曾評論說:“自首至尾,光焰動蕩,如鯨魚暴鱗于皎日之中,燭天耀海。”為了做到這一點,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如第一段中的“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句,其中的“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是同義;而“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基本都是同一個意思。再如第三段中“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五句,“御宇內”、“亡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都差不多,說了五遍,乍一讀可能會讓人覺得雖然辭藻華麗、氣勢宏大,卻不免有些重復,但如果只留下一句,刪掉其他,那么讀起來的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在其他段落中的語句:“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等皆為此理。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這一類的句子,氣勢一旦充沛,便自然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筆鋒的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便印證了《評注昭明文選》中的另一句評論:“讀者但見其飛砂走石,橫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實理俱在內。”

5.關聯詞與語氣詞的運用

作品中一系列關聯詞、語氣詞的運用使文章給人一種蟬聯不絕、周回反復、一唱三嘆的無窮韻味,這也是構成文章感情氣勢的因素之一。如上篇中的最后一段:“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以及“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前面六個“也”字句,一氣而下,勢如破竹,而后用“然而”兩字驀地兜住,如橫截奔馬,再用一個“何也”的反問句停頓,最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千古結論噴涌而出,狀似永世不可動搖,不可移易。

 

三、從《過秦論》與《戰國策》、楚辭之縱向比較上分析

 

歷史是一個不斷演變向前推進的過程。從戰國至秦再至漢代,體現了一個民族歷史的傳承,也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流變。

賈誼的《過秦論》,作為漢初及其重要的政論文之一,一直被后世奉為經典的存在。該篇文章的產生,無疑與前代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楚辭和《戰國策》對賈誼《過秦論》的影響。

1.楚辭和《過秦論》的比較分析

楚辭對漢代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以屈原的《離騷》為例,其絢麗的文采與全詩浪漫的氣息和比興手法的開拓,以及不同流俗卻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感染和影響了其身后一大批漢代文學家。漢初為適應大一統而出現的漢大賦為宣揚泱泱大國的國威,繼承了楚辭所開創的的文學形式和鋪張揚厲的文風。楚辭成為后代學者模仿的對象,對賈誼的創作也產生極大的影響。王逸《楚辭章句》指出:

屈原之詞,程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賈誼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最初的形象是與屈原聯系在一起的。《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作辭諷諫,連累以爭義。《離騷》有之,作《屈原賈生列傳》。”單從太史公作《史記》的編排順序這一點來看,將賈誼與屈原相提并論,不僅僅是因為二者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二者具有身世上的相似性。屈原一生懷才不遇,雖有愛國熱情,積極致力于維護楚國利益,但因小人讒言誣陷,致使其被懷王疏遠,兩次貶謫流放。在漂泊放逐過程中,對楚國前途的擔憂之情和對自己所受不公平待遇的憤懣之情只有通過詩歌的形式的表達;而賈誼在漢初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不被重用,只能通過著書的形式向國君表達自己的看法認識,借此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過秦論》中,賈誼就通過總結秦亡的教訓,表現了其濃烈的憂患意識,歷史責任感和現實使命感躍然紙上。

楚辭中作者以回環復沓的章法,通過刻畫美人、香草、神鳥、惡禽等形象進行對比,抒發了他對宗國命運的擔憂,和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與楚辭相比,《過秦論》的文風更加凌厲,用詞更加險峻,造句更顯“飛砂走石”之感。

2.《戰國策》和《過秦論》的比較分析

《戰國策》主要記錄了策士謀臣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表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和他們的人生觀。這與《過秦論》充分表現了賈誼的思想主張有著極強的相似性。

在歷史背景方面,《戰國策》產生于一個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年代,大量描寫的是縱橫家們奔走于諸侯之間,縱橫捭闔,這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和策士們的抱負是分不開的;《過秦論》產生于西漢初期,據秦統一和滅亡大約三四十年。秦朝結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后,大漲驕滿情緒和奢侈之風,大興土木急政暴賦,使民不聊生。漢初統治者在統一后急需總結秦王朝滅亡教訓,引以為鑒,賈誼等人的政論文應運而生。

《戰國策》敘述完整而生動,情節波瀾起伏,個性化的細節描寫細致傳神。李文書在《書<戰國策>后》中評論道:“文辭之勝移而已。”《戰國策》在語言藝術上空前成功在于其鋪張揚厲的文風和縱橫磅礴的氣勢。這一點又是與其大量運用夸張、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有關。如《戰國策·秦策一》中的一段記敘蘇秦說秦惠王的文字: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作者以鋪排手法夸張渲染,聳人聽聞;運用排比等多種手法增強文章氣勢,在語言上有極強的煽動力;氣勢縱橫,觀點鮮明,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戰國策》橫肆的文風標志著先秦敘述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對漢代的政論文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賈誼的文章借鑒了戰國策士縱橫捭闔,夸張渲染的的語言表達方式,運用夸張對比等手法把秦的大起大落描繪得氣勢磅礴,形成了作品本身的內在張力。如《過秦論》中篇中以下這段關于秦二世亡秦的描寫: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作者運用了短句疊加的形式,層層遞進,以懾人之氣勢表現了作者對秦二世而亡的感慨之言,使作者的的憂患意識奔瀉開來。

  

四、總結

 

綜觀《過秦論》上中下三篇,最深切的感受是它尚氣尚情又文理兼得。賈誼有自己心以為重之處,那就是對秦朝短命而亡的過錯的闡釋。他不吝筆墨,洋洋灑灑從不同角度引舉各種事例來論述秦之過。極力渲染鋪排,縱橫捭闔,氣勢足有折服人心之力。讀之時,自有一幅翩翩儒者大話世勢的圖景在心間。同時,賈誼也不憚于在適時處收攏筆力,這就是寫秦之滅亡。三言兩語就畫盡一個朝代由盛極轉而下至衰的滄桑(如秋風掃落葉般),而這個朝代,正是今人需引以為戒的。輕重相權,作者拳拳心意分明可見。且不論他這種見解是否片面或是缺乏冷靜的分析,只從他斐然的詩人氣質和熱情洋溢的入世(更是入“仕”)態度上出發,這些文字的力量足矣。同時,這種詳略布置之法,便可見其文法之精巧卓絕。

賈誼承襲戰國策士之遺風,文章氣勢鋪張揚厲,在“以勢服人”這個審美取向上與好幾百年前的縱橫家們不謀而合。同樣是風格明快犀利,體勢縱橫,酣暢淋漓,氣場之強威懾四方;語言上,措辭求奇,多奇言險句,句勢豐滿,音調鏗鏘。所以論《過秦論》之“飛砂走石,橫溢不可遏”感染力的評價真是恰到好處,再以“粗鹵矯健之氣”貫穿之,兩相托舉,使人讀此文并無贅述之感。在“氣勢”一說上,《戰國策》應該說是敘述的氣勢,而賈誼此篇即是論述的氣勢。

司馬遷看來,在個人命運和才學上,屈原和后生賈誼是最相似的。是的,他們的文字里均流露著“人君尚德、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個人多舛之命途并沒有阻斷他們為國思、為民憂。他們才華橫溢,具有獨立之人格。當然,從語言描寫的角度來看,楚辭善渲染、形容且注重外在形式美感的特點也使它無可爭議地成了以賈誼等人為代表的漢賦文學的淵藪。趙逵夫說它是“《七發》體的濫觴與漢賦的淵源”2。不過,單看賈誼此篇和《離騷》,二者又有所不同——《離騷》詞語繁復富麗,五彩斑斕,像是一幅水彩畫;而《過秦論》妙在語辭奇峭峻拔、張弛有度,內在張力無窮而外延起伏壯闊,更像是一幅用精細線條勾畫的素描。

《過秦論》情理交融、渾然相應。同時期晁錯之文雖然理論精辟而切于實際,但在文采之功上卻不如賈誼。錢鐘書言“文學創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隱藏的本質,曲傳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則它就沒有盡它的藝術的責任,拋棄了它的創造的職權。考訂只斷定已然,而藝術可以想象當然和測度所以然。3”道破了文學之為文學的創造性使命。文學不應拘板,而要有“破”的氣度。所以《過秦論》成就了“生前身后名”,它是不朽的。賈誼更多地把它的現實意義賦予了千年前的那個時代,而把它的文學價值,傳給了他“身后”的我們。

 

尾注:

1)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七篇。

2)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七發》體的濫觴與漢賦的淵源”一章。

3)《宋詩選注》,北京三聯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4頁。

參考書目:

<過秦論>一個文學經典的形成》,吳承學,載于《文學評論》,200503

《論楚辭對漢賦的影響》,孟修祥,載于《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6

執筆人:

第一部分:HYC

第二部分:ZQQ

第三部分:LXH

第四部分以及全文整理修改:DLL

小組成員:

HYC、ZQQ、LXH、DL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賈誼?《過秦論》
屈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124
中國古代散文鑒賞大典(先秦兩漢文學編-103篇)(1-3篇)
辭賦的興盛
新譯《楚辭》· 天問
賈誼——中國最富文采的辭賦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聂拉木县| 镇沅| 舟山市| 鲁甸县| 阜宁县| 杭州市| 城口县| 海安县| 阿克苏市| 峨边| 虞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丹凤县| 丰原市| 公安县| 墨江| 罗田县| 庆城县| 休宁县| 富源县| 疏附县| 建湖县| 当涂县| 息烽县| 临汾市| 周宁县| 封开县| 子洲县| 古交市| 宁阳县| 美姑县| 元朗区| 康平县| 凤阳县| 阿荣旗| 漳平市| 巨野县| 谷城县| 上蔡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