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孩子入學前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游戲、美、音樂、幻想和創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關在教室門外。在學校生活的頭幾個月和頭幾年里,學習不應成為唯一的活動形式。只有當教師慷慨地給予他們大量入學前的那種歡樂時,他們才會愛上學校。同時又不能使學習遷就孩子們的興趣,僅僅為了不使孩子感到枯燥而減輕學習。應當逐步地培養孩子習慣于從事整個人類生活中最主要的工作──嚴肅認真、堅毅頑強和埋頭苦干的勞動,進行這種勞動必須緊張的思索。
我把逐步培養兒童進行緊張和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當做重要的教育任務。在把全部智力用于達到教師或自己提出的目標時,孩子應當習慣于不受周圍的干擾。我力求使孩子們習慣于這樣專心致志。只有這樣,腦力勞動才可能成為心愛的工作。
小學的任務──逐漸教會學生不僅克服體力勞動方面的困難,而且克服腦力勞動方面的困難。孩子們應當懂得腦力勞動的本質所在,那就是緊張的智力活動,對物體、事實和現象的種種復雜性和細微之處的深入理解,對細節和矛盾的深入理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學生感到什么都是輕而易舉的,不知道什么叫困難。在掌握知識的進程中,還要培養腦力勞動的技能和自我紀律。智力方面的訓練,屬于教育者的影響有機地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那種精神生活的范疇。意志力的培養是從自己內心提出目標、集中智力、領會和自我監督開始的。我覺得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要讓孩子在腦力勞動中感受到什么叫困難。
如果孩子在學習中覺得什么都容易,他就會逐漸滋長思想上的惰性,這種惰性會腐蝕人,促使它對生活持輕率的態度。說來也怪,有才能的孩子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相當的困難需要他去克服,那么他們往往就會滋長思想上的惰性。而且思想上的惰性最常見于低年級,因為低年級時,有才能的孩子很容易就掌握了別的孩子需要進行一定的緊張智力活動后才能掌握的東西,實際上,他就游手好閑了。不讓學生游手好閑,這也是一項特殊的教育任務。
我們的一年級是在一間單獨的小房子里。我們在一間寬敞、明亮的房間里學習,房間的窗子朝東和朝南;教室里光線總是很充足。窗下栽著核桃樹,核桃樹后面是蘋果樹、梨樹、杏樹、再過去就是一小片橡樹林。不僅我們這所小房子,學校其他的建筑物也都淹沒在綠蔭之中。樹葉使空氣富有氧氣。校園中經常一片寂靜。我們的教室挨著一條寬大的走廊,走廊里有一扇門通向另一間屋子:我們想在這里建立一個童話室。
在我們小房子的臺階前,有一塊鋪水泥的空地,有一個洗鞋的設施(利用貯存的雨水)。幾條兩旁栽種著桃樹、椴樹和栗子樹的小路,從這塊空地通向四面八方。一條通向位于校園中心的大葡萄架,另一條通向我們的近鄰──兩個五年級班的小房子,第三條通向綠色的草坪和小樹林,第四條通向灌木叢生的溝壑。
當時我就覺得一、二年級在單獨一幢房子里學習比較合適。他們,特別是一年級學生,有他們自己特征的學習、勞動和作息制度。特別不要讓低年級學生處于人數眾多的集體常有的那種叫嚷、推擠的狀況之中。要盡可能讓低年級學生更多地享受安靜,這是充分發展智力所必不可少的。多年的觀察使我深信,孩子對他在學校生活頭幾天中所處的環境會感到茫茫然。他們與其說由于腦力勞動而感到疲勞,還不如說由于課間休息時和上課前的喊叫、亂跑、推擠所引起的長時間的亢奮而感到疲累。在五年的過程中,我對大休息后的一年級學生進行了觀察。孩子們在半小時內同大量學生在一起喧鬧、叫喊、推擠。課間休息結束后,學生們進入教室,即使有經驗的教師也得把課內頭十分鐘花在使孩子們安靜下來的工作上。如果一年級學生課間在自己的小集體里單獨休息,出現的就是另一番情景了。使孩子們安靜下來,擺脫亢奮狀態,花不了兩分鐘時間。
毫無節制的叫喊、亂跑,這不是學校的好跡象。孩子們歡樂的河流不管水位有多高,它總應當有河岸來擋住沖動和愿望。
現在我們的一、二年級在獨立的、舒適的一幢房子里學習,周圍綠樹成蔭。為孩子們創造的環境有助于勞動和休息。
按部就班地使孩子們做好學習的準備,這是合乎要的勞動教育、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必要條件。其最終目的是教會一個人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工作。課堂學習,這并不是一件令人沮喪、想擺脫而又擺脫不了的事。這是最好的腦力勞動環境,但應當逐步使孩子適應這種環境──給低年級學生上課的特點就在于此。如果一下就強迫孩子們在教室里學習四小時,那么這種本應對腦力勞動有利的環境,也會嚴重危害孩子的健康。
在班上,我們讀識字課本,畫圓圈,畫直線,寫字母,編習題和解習題,這一切都是逐漸進入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并沒有因為單調而使他們感到膩煩。我們無須一遍又一遍地去讀識字課本上的那幾個字母,所有的孩子都已熟悉字母了,而為了訓練閱讀技巧,我采用了多種積極的活動方式。孩子們編寫非常短小的描寫大自然的作文,這對發展閱讀能力的幫助比反復朗讀課本上同一課文要大得多。
我密切注意使每個孩子都練出必要的閱讀技巧來。不去練習,不訂出一定的閱讀標準,那會一無結果。只認識字母,只會念音節和單詞,那是不夠的。閱讀──這是通向世界的窗口,是很重要的學習工作,閱讀應當流暢和迅速──只有達到這一步,這個工具才能發揮作用。我力求做到以多種積極活動的形式──表情朗讀、書寫、繪畫,將閱讀就成半自動化的過程,使孩子們在二年級就能把多音節的詞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感知。我之所以采取編寫短小的描寫大自然的作文做法,極力激起孩子們對這種活動的積極興趣,實際上無非是使用一招“教育巧計”來達到一個目的──教會孩子們好好閱讀。
學年開始后三星期,我的學生開始編寫反映大自然的畫冊。高年級同學給每個孩子做了一本20頁圖畫紙的硬畫本,封面上掛了一支鉛筆。一周一次,我們去思想和語言的源頭,編寫一段反映周圍民辦的帶插圖的故事。我們頭一次的“旅行”是去果園,察看一棵晚結果的蘋果樹。孩子們編了小故事,反映了他們每個人的感受和概念的領域。
《蘋果垂到地上》、《蘋果在陽光下取暖》、《紅蘋果藏在綠葉中》、《陽光愛撫著蘋果,樹枝搖晃著蘋果》、《春天開白花,而秋天結出金色的蘋果》、《我們到蘋果家作客》──孩子們把這些寫進了自己關于大自然的畫冊。孩子們在班里念這些短小的作文,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果園中的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編寫短小的作文,這是培養孩子將來進行艱苦和緊張的腦力勞動的極好的手段。早在一年級,特別在二年級,我就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課題,并把這項課題進行到底。這對培養腦力勞動的紀律是很重要的。
第一學年,所有的畫冊滿都是帶插圖的小作文。孩子們寫到一串串紅色的繡球花、收獲、沉睡的湖(他們稱這個湖是沉睡的湖,也許我們旅行到這兒時,湖水總是像鏡子一樣清澈、平靜);寫到孩子們在學校花園中的勞動、日落時紫紅的天空、秋天的初凍、陰郁多雨的秋天、十月革命節的慶祝活動、我們村子的生活,頭一場雪、一月的暴風雨、三月雪中淺藍的陰影、第一朵報春花、過早從暖和地區回來而出其不意地碰上了三月暴風雪的椋鳥、春天里歡樂的候鳥群(用孩子的話說,是“春天歡樂的鳥群”)風和日麗的初秋飛來同菊花告別的蜜蜂。
描繪大自然的畫冊成為我們集體的一種特殊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文選,其中反映了故鄉大自然細膩的色彩、大地和天空的樂聲和語言的精神韻致。它已成為孩子們不可缺少的歡樂,學習隨著這種歡樂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
如果把孩子在教室中度過的時間按一節一節課來計算的話,那么這一學年頭兩個月我們每天是一節課,三四兩個月,每天兩節課,五六兩個月,每天平均兩節半課,七八兩個月,每天平均三節課。從一次課間休息到另一次課間休息的上課時間在頭兩個月是半小時,以后是45分鐘。孩子如果在課間休息之前要出去,他征得教師同意后可以出去。如果不便打斷教師的講述,孩子可以不征得教師的同意就出去:教師看到學生要出去,就予以默許。絕大多數孩子很容易遵守作息制度,但是有個別孩子卻很難習慣于遵守這種制度。托利亞、卡佳、科斯佳和舒拉就很容易疲勞。疲勞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上課時想到與過去相比,現在活動的自由大大地受到一定的作息制度的約束,一想到這他們就感到緊張。對任何愿望都持放任的態度當然不行;應當教會所有的學生刻苦、幾周之內我準許這幾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離開教室,逐步使他們習慣于刻苦的勞動。在學年開始后三個月,所有的孩子就都能遵守學校各項活動的作息制度了。
在陽光明媚的秋天,我們總是在“綠色教室”,在高大的蘋果樹下的一片草地上上課。幾年前,我和高年級學生在這兒用鐵絲和鐵條搭起了未來的“綠色教室”的架子,并栽上了爬藤植物、野葡萄和啤酒花的秧。兩年后就成了“綠色教室”,連項棚都爬滿了藤。有幾個“小窗子”保證正常的光線。在炎熱的日子里,這兒很涼爽;秋天,這兒又暖和又舒適。在“綠色教室”里總是很安靜。“小窗子”可以用啤酒花和葡萄的枝葉擋上,這時教室里是一片綠色朦朧,透過枝葉間隙射進的陽光,形成光和影的奇異別致的嬉戲景象。孩子們稱它為“關窗講故事”。在“綠色教室”里放著一些小桌子和小凳子,孩子們可以在這兒寫字、讀書和解題。
第二處“綠色教室”是一塊三面種著耐寒品種的葡萄的草坪。在高溫天氣,這兒也很涼快(我們這兒春秋兩他也常出現高溫)。
我們還有一處“綠色教室”──在綠色樹叢中的草地上,在一片毗連著溝壑的僻靜的小樹林中。我們常常在最后一節課的時候來到這里,這樣就不用回到學校去了。一年大約有40%的課我們不是在屋子里,而是在“綠色教室”里上的。其余60%的課,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綠色實驗室”和學校的暖房里上的。“綠色實驗室”,這是單獨的一所房子,四周種滿了樹木和葡萄。這兒有一間上課的教室。里面有許多植物和花卉。
相當一部分的課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在新鮮的空氣中、在藍天下進行,這對孩子具有特殊的意義。上課的時候,孩子們覺得精神充沛、興趣盎然,從不頭昏目眩。
課后,孩子們在家里休息。盡管采取種種措施使兒童不致因課內的腦力勞動而感到過度疲勞,但孩子們還是非常疲累的,課后他們應當休息。多年的經驗使我深信,下午,學生一般不應當進行像在學校中那種緊張的腦力勞動。尤其不能讓低年級的孩子負擔過重。如果在學校里進行了三四小時的腦力勞動,那么不用多久,他就會精疲力盡。
不留家庭作業是辦不到的。應當教孩子集中注意力,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但這首先應當在課內做。逐步培養獨立進行腦力勞動的習慣。孩子不容易學會全神貫注地進行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并不依靠某些影響學生的特殊方法,而是以上課的內容把學生的注意力“拴”到自己的故事、解釋和講述上來。在低年級,組織腦力勞動的技巧在于一開始不覺得自己在緊張地工作,并沒有強迫自己去聽老師講解,去記憶和思考,而實際上卻在注意地聽老師講解、記憶和思考。
如果教師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孩子就能把感興趣的,尤其是感到驚異的一切牢牢記住。為什么我這些孩子這么容易就記住了字母,學會了讀和寫?因為并沒有向他們提出做到這一點的目標。因為對孩子來說,每一個字母都是引起欣喜之感的鮮明形象的體現。要是我每天給學齡兒童“一份知識”──出示一個字母,要求記住它,那就不會有任何結果。當然這并不是說應當向孩子隱瞞目的。應當教得讓孩子不想到目的,這樣能減輕腦力勞動。這一切遠非那么簡單。這里說的是兒童智力發展的一個階段──B.Л.雷若夫教授稱之為人的神經系統的嬰兒期。在這個階段──低年級階段,特別是一年級的時候,孩子簡直不會集中注意力。教師應當設法控制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的心理學上稱之為不隨意注意的能力。
年幼兒童的注意力,這是難以對付的“玩意兒”。我覺得它像一只膽怯的小鳥,一旦你試圖接近它,它就會遠遠地飛離自己的窩。而最終如果你抓住了它,你只能把它捧在手里或放在籠子里。如果它覺得自己是一具囚徒,那你別想聽到它的歌聲。幼小兒童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它當作囚禁的小鳥似地死死抓住,那它是不會好好幫你忙的。
有這樣的教師,把在課內能使孩子“始終處于智力緊張的狀態”當作自己的成績。這通常是通過那些對兒童注意力起駕馭作用的外在因素來達到的:頻頻提醒(要注意聽講),急劇地從一種活動轉為另和種活動,預先警告講解后馬上要進行檢查(更準確地說是威脅:如果你不聽我講,我就給你打2分),在闡明某一理論原理后,要求立即完成實際作業。
初看起來,這些文法給人以積極腦力勞動的印象:上課形式像萬花筒似地千變萬化,孩子們聚精會神聽著教師說的每一個字,教室中一片緊張的寂靜。然而這一切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會導致何種后果?為了集中注意力和不漏掉任何東西而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之中(可是這種年齡的兒童還不能強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就會使神經極端疲勞,引起神經衰弱和神經不安。在課內不放過一分鐘、一瞬間,一直要學生積極進行腦力勞動──在教育人這樣細致的工作中,還有什么能比這樣干更為愚蠢的呢?教師對工作抱著這樣的目的,簡直就是要榨干兒童全部的精力。在上了這樣“效果卓著”的課后,孩子疲憊不堪的返回家去。他們容易發怒和激動。本來應當好好休息,可是他還有家庭作業,于是他一看到裝著課本和練習本的書包,心里就膩煩。
學校中經常發生破壞紀律的事件,表現為學生對老師和對同學態度粗暴,無禮對待意見,其結果是引起很多矛盾,這種現象決非偶然,因為孩子們在課內神經緊張到了極點,再說教師也不是一部電子機器──請試一試在整堂課的過程中,像萬花筒似地不斷變換上課方式,使之達到了“高效能”,以抓住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孩子們經驗在放學后臉色陰沉、沉默寡言、對一切聊無興趣地返回家,或者正相反,病態地動不動就生氣,這都不是偶然的。
不,決不能以這樣的代價來換取孩子的注意力、聚精會神和積極的智力活動。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智力和神經耐力不是一口無底的井,可以一個勁兒地汲水。從這口井里打水應當動腦筋,而且非常謹慎,最主要的──必須不斷給孩子補充神經耐力的來源。這種補充的來源就是觀察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生活在大自然中,出自興趣、出自了解某些事物的愿望而不是由于害怕老師提問而進行閱讀,到生動的思想和語言的源頭去“旅行”等。
在學校集體生活中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東西,可以稱之為精神上的平衡。在這一概念中我放進了這樣的內容:讓孩子們感到生活充實,思想明確,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相信可以克服困難。精神平衡的典型特征是有一個安靜的環境進行有目的的勞動,相互之間保持平穩的、同志式的關系,從不勃然大怒。沒有精神上的平衡就不可能正常地進行工作;這種平衡遭到破壞的地方,集體的生活就變成地獄:學生互相欺侮和激怒,學校里充滿了神經質的氣氛。用什么方法創造并(這特別重要)保持精神上的平衡?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經驗使我深信,在這一非常細致的教育范疇中,最重要的是使經常性的思維活動不要過累,不要突擊,不要使精神過度緊張。
善意關懷,相互幫助,每個學生的智能與他力所能及的勞動之間的協調一致,這些都是保持平衡所需要的特殊條件。我十分認真地研究了善于保持學生精神平衡的真正大師──低年級教師B.П.諾維茨卡婭、E.M.扎連科、A.A.涅斯捷連科等人的教育藝術。我極力設法揣摩依我看來最聰明,同時又是最自然的一事的“奧秘”:他們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一個孩子本來可以學得優秀而卻學得平平常常的。得3分的學生并不認為自己是運氣不好的倒霉鬼,小朋友們也不以憐憫、姑息的情緒來對待他。
我經常以極其惶恐的心情想到追求好分數的狂熱性──這種狂熱性來自家庭,又蔓延至教師,成為學生幼小心靈上的沉重負擔,摧殘他們的心靈。孩子暫時還不能學得很好,可是家長非要他得5分,至少也得4分,不幸的學生得了個3分,他幾乎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在B.П.諾維茨卡婭、E.M.扎連科、A.A.涅斯捷連科這些教師的班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優秀生并不覺得自己是幸運兒,而成績是3分的學生也并不被自卑感壓得抬不起頭來。我從這些真正的教育家那兒學習聰明和專心地進行腦力勞動的真正本領。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依我看來是極其細致的教育藝術的特征:善于在孩子的內心和頭腦里激起獲得知識的歡樂感。這些教師的學生每逢取得一些或是極其微小的成績,也總是由于發現了真理、進行了調查、理解了事物而嘗到了心情激奮的歡樂。總結了這些教育大師寶貴的點滴經驗,我盡力使學生不為追求分數,而為體驗智力上激動人心的感情而去奮發學習。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們的兒童集體里沒有過分追求好分數的不正常現象,也不存在同樣有害的對3分過于敏感的弊病。
……每周我們都要花幾節課的時間到思想和祖國語言的源頭“旅行”──去進行觀察。這是直接接觸大自然,沒有這種接觸,兒童智力和神經耐力的水井很快就會枯竭。在秋天、春天和夏天的好日子里,我們不等天亮,早早就出發去旅行了──農村的孩子能早起。講述大自然,講述周圍事物和現象的故事,激起了孩子們的求知欲,我不得不回答大量的問題。下面舉其中的一些問題為例。
為什么清晨的太陽是紅色的,而中午像火焰一樣?云彩是打哪兒來的?為什么蒲公英的花早晨張開,而中午閉上?為什么會有雷和閃電?為什么刮西風就下雨,而刮東風就干旱?為什么向日葵的花隨著太陽轉,難道它像人一樣能看得見嗎?為什么鐵會生銹?為什么鴿子從不落在樹上?為什么不能在夏天當樹上帶著葉子的時候移植?天上的流星掉到哪兒去啦?為什么雪花好像經過人雕刻似的那么美?鳥飛得很遠,它們怎么認得路?為什么月亮四周常常有白色的光圈?為什么太陽下山后快要下雨時天空發紅?為什么蜜蜂飛出去采蜜之前要“跳舞”?為什么果樹開花的時候,要在果園中燒麥秸?為什么森林中有回聲?虹是什么東西?為什么冬天沒有雷和閃電?為什么鹽水只能在非常非常低的溫度下才能結冰?為什么家兔挖洞而野兔不挖洞?為什么夏天用一條濕毛巾裹住牛奶罐,天氣再熱,牛奶也不會變熱?為什么下雨之前燕子低飛?為什么云雀在莊稼地里筑巢,而椋鳥和山雀在樹上筑巢?為什么鴨子會游水而母雞不會?為什么今天飛機在空中留下一條煙霧而昨天沒有留下?為什么天上的星星會隕落,它們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為什么風能像漩渦一樣卷起塵土?為什么楊柳會“下垂”?為什么雪花蓮只能在早春開花?為什么冬小麥在秋天播種而春小麥在春天播種?螢火蟲為什么會發光?為什么母牛一次只產一只牛犢,而母豬一次產好幾只小豬仔?為什么夏天太陽高懸,而冬天卻掛得低低的呢?為什么在冰凍的玻璃窗上會結出美麗的花紋?為什么秋天樹葉變黃?
我力求把每一個問題回答得不僅給孩子們揭示大自然現象的本質,而且還更進一步地燃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談論周圍的世界──這是思索的第一所學校。個別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原來,初看起來越覺得簡單的問題越難于回答。我們這些低年級教師聚集在一起專門商量應當怎么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哲理性”的問題。B.П.諾維茨卡婭、M.H.韋爾霍維尼娜、E.M.扎連科宣讀了20年間積累起來的數百個由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經常整整一個晚上都用來探測兒童思維的極其復雜的迷宮。低年級教師──兒童思維方面的專家的經驗使我得出結論:在顯而易見的簡單和明了的背后常常隱藏著巨大的復雜性。例如,“為什么冬小麥在秋天播種而春小麥在春天播種”這一個問題,要比關于流星的那個問題難回答得多。我認為帶孩子們到大自然去“旅行”,其重要教育任務就是讓他們注意事物和現象的因果關系,學習看出它們之間的依賴關系。
如果到大自然去“旅行”是在最末一節課,那么在課后我們就做游戲。集體游戲是由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同童話交織在一起。有一個游戲特別吸引孩子們。這個游戲名叫“尋找神秘的島”。我們所有的人分成兩組。一組安置在樹林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里。我們在游戲地點的四周標上只有我們知道的記號──這是巖石累累、猛獸遍地的鳥嶼的岸邊。留在神秘島上的孩子,是一批乘船失事的旅客。在好幾個地方,他們做了嚴密偽裝起來的標記,標志通向這個島的小道(兩個小組事先商定好標記)。必須拯救這些乘船失事的旅客,于是孩子們在樹林里分頭尋找,他們一步一步地勘查好幾公里長的岸邊。尋找可以通向島嶼的秘密通道。這個游戲不僅要求有敏銳的視力和勇氣,還需要有分析許多自然現象和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這個游戲還能培養誠實和正直的品質。孩子們找到了通向島嶼的神秘的通道,他們援助遇難的旅客,把病人送往醫院,游戲中還出現了飛機駕駛員和醫生。游戲以乘船失事的旅客和前來求援的人一起熬粥吃作為結束;我們一起坐在營火旁,由我講故事。這時,好幾個孩子把童話畫下來──他們在畫中表述自己對幻想中的形象的認識。
到大自然去“旅行”的時候,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觀察動物和禽鳥的生活上。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個全新的奇異世界。在秋天平靜的日子里,我們窺視一窩小刺猬怎樣從窩里來到飲水處飲水,母刺猬又怎樣保護著自己的小崽子。春天我們觀察了小野兔。孩子們看到,母兔怎樣離開剛生下的小兔后,再也不回來,而小兔等著來到的母兔來喂它。七月份,孩子們觀察雨蛙。有一天,我們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找到了個狐貍洞。孩子們看到老狐貍怎樣領著小狐貍出來散步,教它們跑,同他們玩。在森林的一個僻靜的角落里,我們觀察了海貍。
我們的“旅行”和觀察豐富了想象力的語言。孩子們在途中和在參觀中產生的問題愈多,當上課時談到大自然現象、勞動和遙遠的異國時,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表現得愈明顯。每當我觀察孩子們到大自然“旅行”歸來后的情緒,我就更深信下面這一古老諺語的正確性:思索始于驚異。
我極力促使對大自然奧秘所產生的驚訝心情和認識事物后的歡樂感受,成為激發和活躍兒童思維的推動力。我們班上有幾個學生(瓦利婭、彼得里克、尼娜),即使碰到一道并不復雜的習題,也要用很多時間才能弄懂。每種情況都有其原因,但結果是同樣的:這些孩子的大腦半球表皮細胞處于一種受壓抑的狀態。這些孩子對教師向全班解釋的東西漠不關心。
觀察表明,這些孩子的思考過程存在著缺陷,其原因證實了大腦半球表皮細胞萎靡和遲鈍的結論。贊美在這里:這些孩子在記憶中很難建立,尤其難以保持幾種物體或現象之間的聯系。例如,出一道關于蘋果、籃子和孩子的習題。當他想到蘋果和籃子時,就忘了孩子。向他提醒了孩子,他又忘了蘋果和籃子。而從思想上深入到周圍世界的物體和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之中,小小的發現,對真相的詫異心情──凡此種種卻激起了瓦利婭、彼得里克和尼娜極大的歡樂。他們感到情緒高漲。他們的眼中燃起歡樂和激情的火花。冷漠的神氣消失了,出現了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如果能在孩子的意識中引起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問題,那么孩子的頭腦中就會發生一種難以抑制過程,過去沉睡著的力量好似蘇醒過來了。我高興地確信,在智力發展上最難辦的兒童愈來愈振奮起來了:他們饒有興趣地聽講了,能較好地理解習題的內容了。當然還面臨著細致的教育工作。我同有經驗的低年級的教師交流觀察所得,我們把這一工作稱之為從情緒上激發理智。
觀察兒童的腦力勞動,愈來愈使我相信,從腦皮層下的神經中樞傳至大腦皮層的情緒沖動(歡欣激動的情感,詫異驚訝的情感),好似在喚醒正在沉睡的大腦皮層細胞,使它積極活動起來。經驗證明,年幼的孩子的智育應當通過發展他們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來進行。
到大自然去“旅行”已成為小學各年級的傳統。孩子們總是急不可待地等著到樹林、野外、池塘去的時刻,事先就想好了做什么游戲。與克服困難結合的游戲、有童話中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參加的游戲,都成為孩子們心愛的游戲。我給孩子們(二年級時)講魯濱遜,于是開始了持續達幾個月的富有吸引力的游戲。在講了斯巴達克的故事后,孩子們在高山上靠近深谷和峭壁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起義奴隸的童話式的營地。關于在遠古朝代居住在我國邊遠地區的斯基臺人──牧人、獵人、捕魚人的故事非常吸引孩子們,他們創造了一些游戲,重現了古代勞動者的生活和勞動。
教學應當與應用智力和體力的多方面的游戲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這種游戲能激起鮮明和激動人心的感情,使周圍世界像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一樣展現在孩子們面前。除了到大自然去“旅行”和游戲之外,體力勞動也提供了發展智力和體力的廣闊天地。沒有充滿歡樂和激情的勞動,就難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經驗使我深信,體力勞動對幼小的兒童來說,不僅是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獲得,不僅是德育,而且還是無邊無際和無比豐富的思想的世界。這一世界能激起道德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和審美方面的感情,沒有這些感情,就不可能認識世界,也就是說不可能進行教學。與學習交叉進行的體力勞動,在我看來是孩子到幻想和創作世界中去的引人入勝的旅行。正是在體力勞動過程中形成了我的學生們的最為重要的智能方面的品質:好奇心、求知欲、思想的靈活性、鮮明的想象力。
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有為高尚思想所鼓舞的體力勞動,那么課內的腦力勞動就成為心愛的和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就能發展和充實孩子。早在二年級時,我們一周就進行一小時心愛的勞動,孩子們干一些從思想上和感情上愿意干的活兒。到了三、四年級,一周進行兩小時心愛的勞動。
心愛的勞動……這可不是說教師應當消極地等待孩子產生興趣。在勞動教育中也像通常在整個教育工作中一樣,什么都不能放任自流。兒童周圍的氣氛應當是愛勞動的氣氛。我的學生的周圍,男女青少年都勞動。全校學生對好幾十種活計深感興趣。他們培育樹木和莊稼,制作各種機器和機械的模型,調配土壤,照料各種動物,蓋新的暖房或學校小工廠,安裝水管。
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這些品質激發著孩子們對勞動的興趣。勞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達到教育過程中一系列屬于各個方面的(社會、思想、道德、智力、創造性、美學、情感)目的的一種手段,這始終是我的座右銘。
學習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那它就能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我對學習成績的關注是從關心下面這些事情開始的:孩子吃得怎樣和睡得怎樣,他的自我感覺怎樣,他玩得怎樣,有一天有幾個小時待在房外新鮮空氣中,他讀了哪些書和聽了哪些故事,他畫了什么畫和如何在畫中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大自然的音樂和人民音樂家們創作的樂曲在他的心靈中激發了什么感情,孩子喜歡什么勞動,他對別人的歡樂和悲痛的敏感性如何,他為他人做了些什么,并因此產生了什么感情。
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做到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對乘法表或計算矩形面積公式本身感興趣。只有當知識成為達到創造性活動和勞動目的的手段時,知識才能成為兒童要求得到的東西。我極力設法使兒童在低年級時就對體力勞動發生興趣,使勞動能給他們表現機敏性和發明才能的機會。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使用知識。由于在低年級階段,腦力勞動按其性質而言,主要是同不斷獲取新的技能和技巧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正是在這個階段,有把知識變成一堆死東西的危險。如果只掌握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在實際中應用它們,學習就逐漸脫離孩子精神生活的范疇,就不能吸引他和使他感到興趣了。教師想防止這種現象,就必須注意讓每一個孩子創造性地應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