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張謂,盛唐時期詩人,《全唐詩》存詩一卷,多為飲宴送別之作,格度嚴密,語致精深,多擊節之音。七絕《早梅》韻味十足,是梅花詩中的佳作。
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張謂,盛唐時期詩人,從現存詩歌來看,多為宴飲送別之作,后世流傳不廣,因此,現如今的古代文學史鮮有論及,詩名不高,大家對其也頗為生疏。他的生平事跡,歷史記載也很簡略,下面我就綜合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和近人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張謂考》,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二。
張謂,字正言,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他的生卒年不詳,大致生活于開元至大歷年間。青少年時期,居嵩山讀書,清才拔萃,泛覽流觀,不屈于權勢,心懷大志。
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天寶末年,大將軍封常青為安西、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薦舉張謂為其幕府屬官,參預軍中謀劃,立有功勛。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以尚書郎出使夏口,與正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相遇,泛舟游于沔州城的南湖。
唐代宗大歷二、三年間(767-768),出任潭州刺史,與時任道州刺史的元結相識,頗受其稱許。任滿歸朝,授官太子左庶子。大歷六年(771)冬,遷禮部侍郎,主持大歷七年至九年的科舉考試,獎掖后進,為朝廷選拔不少人才,為人稱善。大歷末年,去世。
從他的生平經歷來看,張謂素懷大志,秉性清正,曾從軍邊塞,后又做過地方官,還知貢舉,對朝廷的政治危機和民生疾苦都非常了解,為振興國運,選拔人才不遺余力。
張謂的詩歌,《全唐詩》存詩一卷,其中時事政治詩歌,如《代北州老翁答》、《杜侍御送貢物戲贈》等詩,以批判諷刺的眼光,反映了唐朝的戰爭動亂、朝廷腐敗、百姓疾苦。寫景詩歌,如《早梅》,借寫梅花的風姿神韻,寄寓其高潔的品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析這首詩歌。
從題目來看,這是首寫梅花的詩歌。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冬春季節開放,花似雪,香四溢,性高潔,凌霜傲雪,臨寒不懼,幽韻冷香,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喜愛和吟詠的對象,因此詠梅詩歌,不勝枚舉。張謂的這首詩歌,以早梅似玉如雪、凌寒早開的特點,寄寓詩人高潔之品行,是歷代詠梅詩中的佳作之一。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樹梅花,在寒冷的時節盛開,顏色就像那玉條一樣潔白,它遠離人煙村落,臨近溪水橋邊。
“一樹”,用“一”字,突出梅花開放之早。“寒梅”,表明梅花在寒冷的早春盛開,不畏嚴寒。“白玉條”,把梅花比擬成白玉,是從顏色上寫梅花之潔白。“迥臨林村”,遠離人煙聚集之地的城市村落。“傍溪橋”,靠近溪水橋邊。
這兩句詩,首句寫梅花凌寒早開、顏色潔白似玉的特點,次句寫梅花盛開的環境,在遠離人煙、人跡罕至的溪橋邊,表明梅花遠離世俗的高潔。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這兩句的意思是:人們不知道寒梅是因為臨近溪水而先開放,還懷疑是經春還未融化的白雪。
“不知”,不知道溪橋邊梅花早開的原因。“近水”,臨近溪水,這是“花先發”的原因。因為臨近溪水,遠離人煙密集之地,地勢空曠,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氣溫較寒雪覆蓋之地要高,比較適宜梅花盛開。“經冬”,一作“經春”,我個人認為“經冬”較為合適,如果是經過春天之后才開放,那就不能顯出“早梅”的特性。
這兩句詩,三句寫梅花早開的原因,四句寫梅花潔白似雪的顏色。用“不知”和“疑是”兩個詞,既寫出了梅花之“早”,又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
這首詩歌,緊扣詩題“早梅”之“早”,描繪了早梅凌寒獨開,似玉如雪,遠離世俗的特性。詩人的一生,心懷天下,生性清正,在混濁的社會和官場中,始終保持高潔的操守,正好和這詩中的早梅的特性相契合。
附錄唐朝詩人同題名篇:
早梅——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朱慶馀
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
艷寒宜雨露,香冷隔塵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處栽。
早梅——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