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四十學《春秋》
【原文】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1),字季。少時為薛獄吏(2),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4)。年四十馀,乃學《春秋》雜說(5)。養後母孝謹。建元元年(6),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為博士。
(選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注釋】
(1)齊菑川國薛縣:《史記索隱》:“薛縣屬魯國,漢置菑川國,後割入齊也。”《史記正義》:“表云菑川國,文帝分齊置,都劇。《括地志》云:‘故劇城在青州壽光縣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縣界。地理志云薛縣屬魯國。’按:薛與劇隔兗州及太山,未詳。公孫弘墓又在青州北魯縣西二十里也。”今屬山東滕州。
(2)少時:年輕時。獄吏:監獄中的管理人員。
(3)牧豕:放豬。海上:海邊。
(4)《春秋》雜說:《春秋》為春秋時期魯國編年史,其后為《春秋》做傳(補充具體事例)者甚多,其著名者為《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6)建元:漢武帝年號。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
【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職。他家里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他奉養后母孝順而謹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當了博士。
【讀書札記】
《三字經》有“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句,《三字經》注解均以“削竹簡”事屬公孫弘。而《史記》《漢書》及筆記等書于此均無記載。專家亦證其為子虛烏有之事。惟公孫弘四十乃從胡毋生學《公羊春秋》,亦可謂晚學有成。《顏氏家訓》云:“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亦此意也。
【人物小傳】
公孫弘(前200~前121),字季,淄川國(郡治在壽光紀臺鄉)薛人。年輕時曾任獄吏,因罪被免職。乃以在海邊牧豕為生。40歲時從胡毋生研究《春秋公羊傳》。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60歲的公孫弘,以賢良被征為博士。后因出使匈奴不合帝意再被免職。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詔令征求文學儒士,淄川國推舉公孫弘應詔,其策奏被漢武帝選為第一,召見后拜為博士。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