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課堂,多提善問
“學困生”的共性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害怕老師提出問題,而課堂提問卻是老師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信息的主渠道,“學困生”究竟哪些方面差,教師必須通過提問做到心中有數,為了培養“學困生”學習興趣,我把多數時間留給“學困生”,對他們多提善問,針對他們的疑難問題“對癥下藥”,多次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消除他們的膽怯心理。
二、精批細改,克服惰性
作業是對當日所學知識的檢查和鞏固,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學困生”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這類學生的作業要提出高標準、嚴要求,采用面批的方式。邊改邊向學生指出作業中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對優點要及時表揚鼓勵,對存在的問題老師要心平氣和耐心細致地進行啟發、引導、講解,直到弄懂為止。這樣師生間的距離慢慢地拉近了,不做作業的惰性也逐漸會消失的。
三、家校溝通,形成合力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學校教育,可是有的家長不抓學生的學習,導致“學困生”有機可乘,看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應該經常如實地向老師反映孩子的情況,幫助老師全面地了解孩子。老師通過家訪,使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紀律等情況,架起了學校與家庭的橋梁,真正做到學生在校由老師管,在家由家長管。
四、情感鼓勵,愛心奉獻
教師要像熱愛自己的孩子那樣熱愛學生,課內是嚴師慈母,課外是良師益友,教師愛心奉獻,縮短了師生情感的距離,使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若“學困生”在學習上有點進步,應抓住學生身上的這一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