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有四種類型: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其中前三種類型,最終都要轉化成命題作文。那么我們的考生在考場中作文如何“速”成呢?
吹盡黃沙始見金——審題準確
1。命題作文審題要問“為什么”“怎么樣”。
如:2007年《我們的心近了》,我們的心為什么近了?這樣一問,行文就有了重點,也不會偏題了。我們的心怎么樣了?“近了”是一個變化的過程,要表現出“不近”(不理解、不認識、反感等)到近——理解、認識、好感的變化過程。
2。半命題或材料作文的補題擬題
題好一半文,半命題作文補題,既要注意擬題的文學性也要審清題旨。
如:2010“不會變的是”,如補寫“那一縷清香”,“那一片綠葉”,就富有詩意。
2008年《我在中得到快樂》。可以從人、事、情三點進行切割分析:文章必須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口吻組織全文,寫“我”的經歷、感悟、認識。人,作為得到“快樂”的主體必須是“我”。事,事件限制在所給的五個詞及詞組上,內容要切題必須在這五項內選擇。情,“情”指向明確,即“快樂”。
材料作文則要讀懂材料意思,緊扣“主旨詞”擬題,擬題也要注重文學性。(今年要特別留意這種作文類型)
如: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立意標新二月花——選材獨特
選材要“嚴”,要獨特。這一點對于一篇優秀作文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007年《我們的心近了》,寫變化、寫過程,是此文的寫作重點,通過幾件事、幾個場面的敘述、描寫,在對比之中突出變化,在變化之中展現過程。該選用什么樣的材料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呢?
1。別人不說的事。這要求我們能夠貼近生活實際,挖掘生活中的新的變化。過去的“不以為然”,今天的“耳目一新”,都是我們“近了”的看點。
2。別人常說的事。這就應該巧選觀察角度,從不同的方向發現生活中的新的意義,告訴讀者你的新發現與新認識。
比如:我與動物、我與植物、我與陽光的心近了。
2008年《我在中獲得快樂》,此題要求寫自己的經歷、見聞、感悟、認識,這也就在選材方面給了限制。眾所周知熱點話題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要選擇得當,要知道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當年許多考生在選材上盲目追求熱點,寫汶川地震,在文中花大量的筆墨描寫汶川地震的慘烈,然后結尾部分寫自己捐款,在捐款中得到快樂,殊不知弄成了本末倒置,“痛苦”多而“快樂”少,這導致了“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的嫌疑。再說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才能寫出真情實感。還有一些考生轉述第二手材料的現象比較嚴重,加上開頭結尾似乎就是一篇文章了。有的文章只做到了開頭點題結尾點題,中心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這樣的作文得分往往不會高。
記得那年進入一、二類優秀作文的大部分都是寫“閱讀”、“傾聽”方面內容的。而寫“幫助別人、活動、做實驗”的,進入一、二類作文的共同特點是:寫出了自己真切的經歷、感受,敘事一波三折。
橫看成嶺側成峰——構思精巧
再短的文章都有精巧的構思。如:七年級上冊的《蟬》,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由煩——病蟬小,叫得響——等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寬恕。
而我們的學生考場作文常常是看過題目后,不怎么思考,就“下筆如有神”,這很大可能是:平鋪直敘;語言不精練……故建議精心構思,草擬開頭。
構思精“巧”,材料上要安排好詳略;記敘順序上,可以打破時空,重新嫁接,考慮倒敘。比如初中教材中的《背影》、《風箏》就是很好的范例。如果是議論文則要扣“古今中外”,安排好事例、名言以及敘、議關系。
實例解析:題目:一枝一葉一世界
1。記敘散文
構思:并列結構
從一枝一葉看出媽媽的愛心
從一枝一葉看出媽媽的寬容
從一枝一葉看出媽媽的責任心
2。抒情散文
構思:遞進結構
一枝一葉是什么;
一枝一葉如何才能成為大世界;
我愿成為一枝一葉。 3。議論文
構思:并列結構
從一枝一葉看出包容的氣度;
從一枝一葉看出科學的淡泊;
從一枝一葉看出孝心的傳遞;
點題妙筆可生花——兼顧首尾
一個好開頭,當給疲倦狀態的閱卷老師一股撲面的清風。
開頭要簡潔、入題快、點題。文章開頭簡潔,入題加快,要有味有新意,力求文約意半,引人入勝。近年中考優秀作文的開頭,雖寫法各異,卻都簡潔明快,富于吸引力;或開門見山,點明題旨;或提出問題,引人深思;或迂回逗趣,渲染鋪墊,“鳳頭”往往能讓閱卷老師在情感上萌生一種悅納心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好感,激發閱讀興趣。
精練有力的“豹尾”,足可使閱卷老師“駐足”、“回眸”不已。
結尾不能僅僅停留在開頭,要扣題,要意味深長,深化主題等。或巧用修辭,文采斐然;或化用名言,深化主旨;或畫龍點睛,卒章顯志;或啟迪人心,抒寫激情。
總之,要“有意味”。
示例:(首)都說生活的船不能沒有理想的帆,都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夢想的花季。
當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聯想式的點題,但這類點題要求比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應該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