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高鶚續(xù)書的內(nèi)容,即曹雪芹設(shè)計的林黛玉之死,是什么時候死的,是怎么死的,是為什么死的,都需要去一一梳理,我在《三論林黛玉之死》只是簡單的分析了一下死亡形式,在本章中,將以文本、脂批、探佚為指導(dǎo),詳細(xì)分析黛玉之薨。
死亡時間;現(xiàn)在分為兩種說法即,一說死于春末,二說死于中秋;我個人傾向于中秋的說法,那么先說支持死于春末的理論依據(jù),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詩句,清人富察明義題的紅樓夢絕句第十七首“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xù)紅絲。”根據(jù)這一首詩認(rèn)為林黛玉死于春末,而葬花吟就是她自己的悼書。再則就是文本中枉凝眉曲“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認(rèn)為黛玉春末淚盡而逝,這兩種證據(jù)初看起來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但是經(jīng)不住推敲。
脂批下的黛玉之死,有兩點,第一寶玉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兒誄》,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這是脂硯齋第一次點出黛玉之死。第二在文本中賈元春省親點戲,四出中所伏事故為:《豪宴》伏賈家之?dāng)。镀蚯伞贩溃断删墶贩鐚氂袼陀瘢峨x魂》伏黛玉之死。所謂“離魂”,即《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鬧殤》。為此我特地看了一遍《牡丹亭》,杜麗娘《驚夢》在春天二三月間,林黛玉特別喜歡的曲文“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都是《驚夢》里面的句子,驚夢后杜麗娘相思成疾,在《鬧殤》這一劇中離魂死去,曲文如下“傷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節(jié),風(fēng)雨蕭條,小姐病態(tài)沉吟”;“從來雨打中秋月,更值風(fēng)搖長命燈”;“憑誰竊藥把嫦娥奉”;“輪時盼節(jié)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恨西風(fēng)一霎,無端碎綠摧紅”;“恨蒼穹,妒花風(fēng)雨,偏在月明中”;“鼓三冬,愁萬重,冷雨出窗燈不紅”;“恨匆匆,萍蹤浪影,風(fēng)剪了玉芙蓉”!這些曲句曹雪芹只用了一句詩加以概括“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對紅樓夢的設(shè)計是“兩大扇”原稿回目是一百零八回,而五十四是全書一個分水嶺。前半部寫“榮”,后半部寫“枯”。五十四回一過,賈府便進(jìn)入到了秦可卿嘴里說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地步, “盛筵必散’”則拉開了序幕。在薄命司兩旁有對聯(lián)曰:春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傷春悲秋是紅樓夢的一個大布局,即脂硯齋批語:“用中秋詩起,用中秋詩收。又用起詩社于秋日。所嘆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guān)鍵。”
關(guān)于紅樓夢“三春”的字眼歷來有爭議,但是“三春”在紅樓夢詩句有很多,比如“三春去后諸芳盡,三春事業(yè)付東風(fēng)、勘探三春景不長,三春爭及初春景”。對于脂硯齋批語中的“三春”、“三秋”我個人傾向于三個春天,三個秋天。即元春判詞“三春爭及初春景”以及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諸芳盡”的根本含義是三個春天。所以三春這個詞應(yīng)該從元春身上著落,
三春,三春謂之三個春天,但是在文本上卻有細(xì)膩的具體日子體現(xiàn),即上元節(jié),俗稱元宵節(jié)。第一春,十八回元春省親元宵節(jié);第二春,五十四回元宵節(jié);第三春,到八十回末迎春回家時已經(jīng)是臘月年底,所以第三個元宵節(jié)在八十一回或者八十二回就應(yīng)該寫到,此所謂的“三春”。
三秋,第一秋,七十五七十六回中秋詞、凹晶館聯(lián)詩。紅樓夢中在七十五回之前雖然有對秋天的描寫,但是在中秋節(jié)才是具體關(guān)鍵的日子。從整體的布局上來看,林黛玉應(yīng)該死于第二個中秋節(jié)。這樣從時間上比較靠譜,因為從林黛玉死后,賈府、寶玉還有相當(dāng)多的文字要交待,而林黛玉至少會在90回左右死去。至于三秋就真的到了樹倒猢猻散,轉(zhuǎn)眼冬日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三春三秋是賈府榮枯的關(guān)鍵,這樣的依據(jù)不僅從脂硯齋批語中得知,從曹雪芹先寫甄家的小榮枯即可參考,而甄士隱家具體描寫的日子便是上元節(jié)和中秋節(jié)。和尚送給甄士隱的話”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甄家開始衰敗,而元春元宵節(jié)謎語”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炮竹,皆是不祥之物,所以第三個元宵節(jié)一過,就是賈府衰敗的開始。從元春省親點的四出戲中可以推斷出,黛玉死之前,寶玉已經(jīng)不在榮府,所以會有甄寶玉送玉這一回目。文本上也有體現(xiàn),二十八回,寶玉因馮紫英設(shè)宴要去,黛玉是怎么說的“阿彌陀佛!趕你回來,我死了也罷了!”這才是一語成讖,即寶玉回到榮府時,黛玉已薨。再如探春給黛玉起外號瀟湘妃子時說“她又愛哭,將來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故而,黛玉想的”林姐夫“因為不在身邊,所以才會“一個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黛玉的死亡原因,淚盡而逝,這是不用質(zhì)疑的。林黛玉本來就是為了還淚而來的,但是淚盡而逝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受人誣陷,晴雯之死黛玉之誄,脂硯齋已經(jīng)說過。那晴雯因何而死呢?風(fēng)流靈巧招人怨。黛玉是受何人陷害呢?很多紅學(xué)家推測為趙姨娘一黨,誣陷黛玉和寶玉有不才之事,即襲人擔(dān)心的“丑禍”發(fā)生,可能趙姨娘一黨已經(jīng)找到證據(jù),即寶玉挨打后送個黛玉的手帕,而黛玉不顧嫌疑在手帕上題詩。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被誣陷成為不才之事,所以誣陷之人也絕非空穴來風(fēng),私送手帕在古時就可以定性為偷情的行為,故而林黛玉在寶玉外出避難,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又遭誹謗,淚枯病重,自沉湖中。枯病重現(xiàn)在很多讀者也可以理解,但是自沉湖中,即自戕很多人不以為然。林黛玉肯定因為賈寶玉而死的,在芙蓉女兒誄中,“梓澤(石崇的金谷園的別名)馀衷,默默訴憑冷月。而富察明義題紅樓夢最后一首詩則是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dāng)年石季倫。石季倫即石崇。石崇愛妾綠珠因石崇而自戕。黛玉的五美吟,也題詠過綠珠,但是五美吟開篇卻是“一代傾城逐浪花”所以林黛玉跟水的關(guān)系是相始相終的。她之所以來到人間是因為要報神瑛侍者灌溉之情。灌溉即給花草澆水之情。被稱為瀟湘妃子。瀟湘妃子”的典故來源于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舜帝,舜南方巡視,死于蒼梧。二妃往尋,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投入滾滾湘江中,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稱,也叫湘妃。芙蓉女兒誄中“素女約于桂巖,宓妃迎于蘭渚。”宓妃——傳說她是伏羲氏的女兒,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曹植更因此寫下《洛神賦》,在屈原在《離騷》中云“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屈原受奸人誣陷,沒奈何,投入汨羅江中。
林黛玉淚盡病重,受屈遭誣,自沉湖中,魂歸離恨。有人極力反對黛玉投水自殺,理由是葬花吟中一句詩“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qiáng)于污淖陷渠溝。”但是林黛玉認(rèn)為水是臟的嗎?她的原話是“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所以水是有區(qū)別的,況且一個人思想形成不在前期,而在后期。就文本中林黛玉的思想越往后,越能代表她的思想成熟健全,比如早期她認(rèn)為薛寶釵心里藏奸,到后期便認(rèn)同薛寶釵并且因為情如金蘭。
所以林黛玉之死跟水是分不開的,故而我還是堅持淚盡,病重,自沉三種合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