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傷感,感嘆,困惑
【名句】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出處】
宋·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譯注】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
①“長恨”句:引用莊子典。《莊子·知北游》云:舜問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②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奔走鉆營,追逐名利。《莊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③夜闌:夜盡。殘,盡,晚。
【說明】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謫居黃州的第三年,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此詞上闋敘事,著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后靜立于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下闋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賞析】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內心是極度痛苦的,但他并沒有沉浸在痛苦中,而是以一種曠達的態度面對人生。他在居處旁開墾了一片荒地,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這首詞寫的就是在一個深秋之夜,詞人于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的情景。詞人大醉后醒來,夢醒酒未醒,等回到住所時仿佛已到了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酒的情狀。這時,卻聽到“家童鼻息已雷鳴”,他敲門都沒有人為他打開,于是,詞人只得“倚杖聽江聲”。更多有關感慨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下片“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兩句,起勢突兀,一開始便喟然長嘆:長恨身在宦途,這身體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這深沉的感喟,直抒胸臆,表達身不由己的人生困惑。這兩句充滿哲理性的議論,是蘇軾對沉浮榮辱人生的冷靜思索,他深諳老莊哲學,懂得“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其實是天地托給你的,天地保全你的身形,護養你的生命,不是為了讓你思慮著為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的。所以,作者感嘆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控,便發出了對整個世界人生的一種懷疑厭倦的喟嘆,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既然“此身非我有”,不如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馀生。“夜闌風靜縠紋平”句,既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時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征,因此他才有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的渴望和遐想,體現了詞人渴望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并不是說他希望歸隱田園,不問世事。對于蘇軾這樣進退自如的人來說,江湖或廟堂其實并沒有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責任編輯:夏素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