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抒情,喜愛,植物花卉,海棠
【名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處】
宋·蘇軾《海棠》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注】
由于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說明】
《海棠》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詩作,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時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jīng)五個年頭。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jié)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散發(fā)著香味、空空蒙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后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賞析】
“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詩的關(guān)鍵句,寫作者賞花的心態(tài)。“月轉(zhuǎn)廊”,明月已經(jīng)轉(zhuǎn)到回廊那邊去了,此時夜已深,詩人卻還未眠。明月的光華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海棠只能獨自棲身于幽暗之中,作者看到這幅景象,于心不忍,想到這么美艷嬌弱的海棠再也不能被人看到,海棠的美麗只能埋沒在黑暗之中,心生憐意。一個“恐”寫出了作者對海棠的擔(dān)憂之情,表露出對海棠的深深關(guān)懷,也暗藏了作者要與海棠共度良宵的執(zhí)著。一個“只”字極盡作者愛花的癡情,此刻他的心里只有海棠璀璨的面容,其余的一切全都視而不見了,作者處于一種無我忘我的超然境界。
“故燒高燭照紅妝”,“故”字承接上句的“只恐”,詩人不忍心看著海棠的美被夜色淹沒,所以要采取行動,“故”又有特意的意思,更加表現(xiàn)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鐘。“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zhuǎn)廊”,兩者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明月嫉妒海棠的芳容,所以要走轉(zhuǎn)回廊,來遮蓋掩飾海棠的美,是對海棠的苛刻薄情;詩人卻偏偏要用高燭來照亮海棠,為海棠抵擋一方黑暗,讓海棠擁有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明月與詩人相對比,一個刻薄,一個仗義,作者似乎有為海棠鳴不平之意,詩人此時被貶黃州已經(jīng)五年,自己內(nèi)心的憂郁不平可見一斑。“照紅妝”呼應(yīng)上句的“花睡去”,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郁郁寡歡。
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又是遭貶之身,但這首詩并沒有讓人覺得頹唐、萎靡,“東風(fēng)”“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詞意象明麗,情意深永,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句詩化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比“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責(zé)任編輯:夏素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