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在古典詩詞中是一個極為常見的意象。自《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離別及哀愁結下了不解之緣。離別時,柳枝可供人攀折,以表依依惜別之情以及對離人的美好祝愿;羈旅時,游子見柳便觸發了家國之思,更增孤獨凄涼之感;春天,楊柳最先抽出綠絲,它以窈窕柔美的身姿,迎接春的到來,也以蔥蘢茂密的枝葉、漫天飛舞的楊花送春歸去;秋天,它引以為豪的綠絲絳、翠眉葉都變得蕭索,獨立秋風,受盡了世態炎涼;它既是風流裊娜的美貌歌女,又可為奸邪狡詐的獻媚小人。此種,千百種滋味,無一不寄托著詩人的個人情感和人生體驗。
依依惜別
“折柳”經常出現在送別的古詩詞中,因“柳”諧音“留”,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再者,楊柳的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一切順遂。折柳送別時,還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一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李白說“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天下最使人傷心的地方,莫過于勞勞亭了。“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送別之地的柳條飽受攀折之苦,意謂人間的離別太多。李白這句詩,不僅由離別聯想到折柳,更進一步聯想到春風與柳青的關系。正是因為春風的吹拂,楊柳才漸漸變為青色,詩人偏說,是因為春風懂得人間的離別之苦,不忍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才故意不讓柳條發青。春天是楊柳最裊娜的時候,春天也是離別較多的時候,離別時,依依不舍,折柳相送,試圖把人留住。“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說,因為離別的人太多,你折一枝,我折一枝,漸漸柳樹都變得“清瘦”了。想來,若草木有情,定不會吝惜自己,甘愿為詩人們傳達綿綿的情意。李商隱說得好,“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世上除了死亡,沒有什么比離別更令人痛苦的了。因此,春風若有情,定當不為柳條被人攀折而感到可惜。但是,折柳也應有度,李商隱說“為報行人休折盡,半留相送半迎歸”,你們千萬不要把柳條折盡,它可以送別行人,也可以歡迎行人歸來啊。因此,不必將柳枝一齊折掉,折掉一半,送人離去;留下一半,迎人歸來,則為更好。
折柳最多的地方應該是長短亭及灞陵橋了。李白在《憶秦娥·簫聲咽》說“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陵是有名的送別之地,灞陵的柳也因為眾多的離別而成為感傷的代名詞。秦娥因為幽咽的簫聲而受到深深的感觸,以至于夢斷秦樓之月,所以自然而然就聯想起了與心上人離別之時的情景。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自己的心上人依然遠在天邊,只有那嗚咽的簫聲伴著幽幽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徒勞而無功的。
當然,送別不一定非得折柳。劉禹錫在《憶江南·春去也》中說“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泡露似沾巾”,他說,你看那纖弱的柳條隨風依依輕搖,就好像揮手作別時輕輕揚起的衣袖;而叢蘭沾滿了晶瑩的露珠,像是一位不勝嬌羞的美人,在離別之際淚濕衣袖。柳本來就是離別的象征,包含有留戀不舍之意;而蘭花素來與梅、竹、菊并稱“四君子”,是高潔典雅的象征。作者用柳和蘭這兩個意象來寫送春,從側面表達了對春天的無限留戀之情。
柳條有千萬枝之多,卻仍然系不住離人的行。正如周紫芝所說的“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雍裕之的“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有人不但不折柳贈別,反而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行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可最終證明,這只是妄想而已,柳縱然有“萬絲垂”的柳枝,卻是無用的擺設。
故園之思
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贈別的情景。于是,“楊柳”與離別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游子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李白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今夜,聽到《折楊柳》的笛曲,有誰不會心生思鄉之情呢?本來這鄉愁是詩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開一筆,推己及人,說所有聽到此曲的人都會思鄉,使得詩的境界顯得闊大。李白這首小詩,道出了所有人都會生發的情感,這才是它感人之處。王之渙也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哪有楊柳可折!這里,說“怨楊柳”,造語尤妙,能引發人的聯想,深化詩意。
柳與鄉愁,一個是事物,一個是情感,二者如何共存呢?岑參說“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邊塞的楊柳已經變得青翠,在風中舒展著千萬條綠絲絳,“我”的鄉愁似乎也罥掛在這楊柳枝上。“掛”字,想象更加奇特,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形象,并巧妙地把鄉愁與楊柳聯系在一起。這兩句所描繪的畫面極富浪漫詩意性,作者寫的是哀思,卻用美妙的意象加以襯托,更加強化了鄉愁之濃。
古時,清明節有插柳的習俗。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戴柳辟邪。張炎說“折得一枝楊柳”,本是為了清明應景,可是又突然想到羈旅之人,哪有什么家門呢,“歸來插向誰家”,這柳條也是無處可插。
春意盎然
花紅柳綠是春天的最典型特征,那春風中飄拂的柳枝,不知占了多少風情。
賀知章有一首著名的詠物詩《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刻畫柳樹的形與色。作者將之比喻成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以“碧玉”為喻,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楊柳的翠綠之色與碧玉相似;二是巧用典故,引發讀者的聯想:南朝樂府有《碧玉歌》,中有名句“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讓人聯想到風華正茂的美人。作者以“碧玉”來形容柳樹,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古代清麗淳樸的少女聯系起來,構思十分精巧。次句緊承首句,把千萬條下垂的柳條比作綠絲絳。“絲絳”本指用絲編成的繩帶,讓人聯想到女子飄揚的裙帶,這不正是首句所寫的“碧玉”一樣的女子身上的絲織裙帶嗎?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而這位風華絕代的美人正是眼前的柳樹帶給人的美好想象。由此,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周邦彥也有一首詠柳詞,“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描寫的是柳絲翠綠,隨風擺動的景象。“柳陰直”之“直”字用得十分準確,大概包含兩層意思。一則說明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影子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二則表明長堤之上的柳樹成行排列,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遠遠望去猶如一道直線。從詩義來看,以第二層意思為佳,因為隋堤多植柳樹,而隋堤筆直延伸,沒有彎曲,可以望得很遠,所以稱“柳陰直”。“柳陰直”是從遠處觀察所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里絲絲弄碧”句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綠絲一樣,越往遠處,柳條就越加模糊,像青煙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一個“弄”字,用得十分形象生動。“弄”是舞弄的意思,同時還有一種玩賞的意味。王國維評論張先的一句詞“云破越來花弄影”說“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周邦彥的這句雖然不及張先詞有靈性之美,卻也因“弄”字增色不少。
吳文英說“乍看搖曳金絲細,春淺映、鵝黃如酒”,他側重刻畫柳之色、柳之形。乍一看,柳條好像千萬條金色的絲線,在空中飄揚。纖細的柳枝上長著淺黃色的嫩芽,這種淺黃色,在春陽的掩映下,更加醉人,好似一杯鵝黃色的酒。“金絲”二字,兼寫柳條之纖細、柳色之金黃。“鵝黃如酒”注重柳色之嫩黃給人帶來的如此如醉的精神享受。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新穎獨特,將楊柳初生時嫩黃柔美的特點十分準確地刻畫出來。
韋莊說二月之春的美景是綠柳畫出來的。“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這兩句點明清明節的特征——綠柳如煙,如詩如畫。楊柳不是一棵,亦不是一排,而是滿街,甚至滿城,這才是春天的特征。清明節,滿城楊柳盡是綠色,千萬條綠絲絳在空中搖擺,如青煙氤氳開來,更像是蘸滿了綠色的彩筆,將整個春天畫了出來。這兩句寫景,顏色并不豐富,但卻給人萬紫千紅、花紅柳綠、五顏六色的視覺沖擊感,所有的美景都隱藏在“二月天”之中,任人想象,任人徜徉。同樣描寫清明節前后之景,韓翃筆下的春景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立足高遠,視野寬闊,語言高度概括。“春城”言長安城之華美,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飛”字動態感極強,同時也點明了暮春時節,呈現出一派繽紛爛漫的景象。“寒食東風御柳斜”,“御柳斜”是描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因此“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失意落魄
柳縱然有萬種風情,也有孤芳自賞的時候,不是說它有多高潔,而是說它有清顏麗姿卻無人賞識。
蘇軾在《洞仙歌·詠柳》中說楊柳“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清英秀雅”四字是作者對柳之風骨的評價,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而就是這么美的楊柳卻“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楊柳處于寂寥無人之地。說永豐坊的楊柳,碧色可人,金黃色的柳絲在風中飄拂,十分美麗,只可惜卻無人欣賞這種美。更多有關柳樹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盡管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楊柳枝詞》,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首二句“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描寫柳枝,突出其繁盛而柔軟之貌。春日的垂柳,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千萬條綠“絲絳”,春風吹拂之下,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婀娜多姿。不僅如此,柳枝呈現嫩黃之色,纖長而柔軟,勝過絲縷。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千萬枝”極寫柳絲之繁盛。次句疊用兩個“于”字,使節奏輕快流動,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金”、“絲”二字,寫盡早春新柳嫩而軟的嬌態。這兩句把垂柳的秀色照人、輕盈裊娜之態,寫得極生動形象;為后兩句的轉折鋪排作勢。如此美好的一株垂柳,理應受到人們的珍愛,可作者卻感嘆:“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垂柳的生長環境是荒涼的,意指垂柳再好,卻無人問津,它是寂寞孤獨的。詩人在這里表達了對垂柳的深深惋惜,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
李商隱對柳是很有感情的,寫過關于柳的詩作不下十幾篇,而以這首《曾逐東風拂舞筵》最為有名。前兩句是對春天之柳的描寫。“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柳樹曾經追逐東風,在宴席上翩翩起舞。春天是最美好的季節,柳樹作為春天的先知者,總是早早地吐露新綠,拔出長長的絲條兒,在春風中展現風采。“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可是到了清寒的秋天,柳樹又是一副什么樣的光景呢?它慵懶地在夕陽里打著盹兒,枝條稀疏,身上爬滿了躁蟬。這兩句所寫的是秋景,與前兩句形成截然分明的對比,一個繁花似錦,一個肅殺凄涼;一個充滿著勃勃生機,一個暮氣沉沉;春天越是繁華,秋天就越是憔悴。這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作者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
風流裊娜
柳與美人有太多相似之處,然而柳在人們的眼中不算是高貴之物,因而以柳為喻的女子多是出身低微的歌舞女子,這是這種女子才更具風流裊娜之美。
唐代的韓翃有一首著名的詩《章臺柳·寄柳氏》:“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詩以兩個疊句開篇,有尋尋覓覓、急切呼喚的意味,韻味深長,表達作者日思夜想的懷戀之情。“章臺”在今長安縣故城西南隅,這里借指長安。“章臺柳”,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將章臺喻指娼家聚居之所。“顏色(往日、昔日)青青”,喻柳氏之青春美;“今在否”,以疑問語氣,寫作者內心的擔憂。“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兩句,以折柳送別的習俗借喻柳氏恐怕已被他人占有。章臺柳的柳枝年年都會低垂,年年也會受到不同人的攀折,這是已定的事實。作者以“縱使”二字作假設,是說柳氏依然裊娜娉婷,風華不減當年,可是值此兵荒馬亂之秋,她或許已被他人占有了吧。前句見懷想之切,后句見憂慮之深,兩句以“縱使”、“也應”開合進退,將其希望與失望、僥幸與不幸、揣測與擔憂等復雜的矛盾心情寫得傳神活現。詩表面上寫柳,實際寫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張先的《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后院》一詞,就寫了楊柳(歌女)的一生。“移得綠楊栽后院”句,交代綠楊生活的環境,意味著綠楊今后便免遭攀折之苦了。“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兩句以擬人手法,描寫楊柳初萌,輕盈裊娜的樣子。“學舞宮腰”將楊柳人格化,宛如一個初學歌舞的娉婷少女,“學舞”言其年尚小,還未成熟。“二月青猶短”則進一步突出其稚嫩:時值二月,春風和煦,柳芽初萌,柳枝初長,還未長垂到地。這三句寫楊柳的“身世”,似乎借以暗示著一個小歌女脫離風塵,進了人家宅院。接著兩句寫楊柳在“后院”的生活,暗示歌女有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生活。“幾葉小眉寒不展”以美人之眉比柳葉之細長,這是楊柳長成之后的形象,更是小歌女的形象。“寒不展”,狀歌女顰眉之態,表明她心緒不佳。“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兩句點出離別情事,“腸先斷”之“腸”既是歌女的心腸,又喻楊柳的枝條。末二句寫柳絲,同時也是寫人的幽怨,至此,柳條與離人之怨已經等同。更多有關柳樹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溫庭筠有《題柳》一詩,前兩句“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起興,從正面寫柳。楊柳初垂時,像千萬條碧綠的絲線,從空中垂下,遠遠望去像彌漫的青煙一般。柳絲含情,懂得輕拂人面;柳絲同時也是十分嬌弱的,仿佛春風一吹就能斷掉。這兩句描寫的是柳絲初垂的樣子,著重點出一個“柔”字。“拂面絲”之“拂面”意為輕輕地拂過臉頰,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帶給人的是愉悅與舒暢之感。既然如此,只有足夠溫柔、足夠軟綿的柳絲才會給人帶來此種感受。“不勝吹”即經受不了吹拂之意。春風多是拂面輕柔的東風,然而就是如此溫柔之風,那柳絲還經不起吹拂,足以說明柳之柔弱,弱不禁風。這兩句中的“拂面絲”、“不勝吹”都是飽含感情之語,作者在緊扣柳絲特點的同時,還把柳絲當作一位美麗多情而清瘦嬌弱的美人來寫。結合以下幾聯來看,頷聯寫香隨塵起,影伴舞嬌,既寫其藝,復展其姿。頸聯則謂其伴羌笛之曲而歌。尾聯則以柳絮飛過宮墻,喻歌舞女子之征入宮中。可以看出,詩人通過吟詠楊柳以寄托情思,或有以楊柳喻歌舞女子之意。
晏幾道詞中多寫歌女,他在《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一詞中也以楊柳喻歌女,寄托了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兩句寫二月春景,著重突出柳之碧綠繁茂。起句點明時令,從大處著手,勾勒春景,明快輕靈。“二月”是春光絢爛的時節。此時,最惹人注目的要數那青蔥茂密的楊柳了,它幾乎占據了滿城春色。“碧城”是柳樹叢生的形象化比喻,給人以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以及美好的想象。次句收縮鏡頭,從細節處刻畫二月之楊柳。春風中,楊柳翩翩起舞,纖長的柳枝如美人細腰,裊娜多姿。千萬條碧綠的“絲帶”不停地飄蕩,好像是迎春的旌旗。“綠相迎”照應上句之“到碧城”,不僅刻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殷切相迎的動人意態,也傳出詞人面對大好春光時欣喜的心情。其實,這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楊柳正象征著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舞伎形象。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便引出女主人公,而下片則巧妙地以柳葉和眉將物與人聯系起來。
奸邪小人
柳條千條萬條,在有些詩人筆下是盎然春意,而在某些詩人眼中,那是凌亂不堪的。
曾鞏的《詠柳》一詩,題為“詠柳”,實則借柳諷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兩句寫凌亂的柳枝。柳條是討人厭的,它的枝條凌亂不堪,而且無生機可言;首二句,作者抓住了柳條的特色,并使之人格化,丑惡化。“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兩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意思是說,柳樹試圖想用柳絮把天日遮住,殊不知到人間還有清霜降臨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不正是柳葉凋零之時嗎?這兩句依舊緊扣柳樹的特點,以柳絮紛飛來比喻勢利小人妄圖蒙天蔽日的行徑;以天地間的清霜喻指人間正氣;以清霜摧殘柳葉的自然現象暗寫邪不壓正的真理。詠柳而諷世,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更多有關柳樹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歷史故事,諷刺矛頭直指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責任編輯:夏素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