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六條,從西到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谷道、武關道。
秦嶺地區山高谷深,盡管這六條大道全都占據險要地段,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
這其中,位于子午谷之中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雖多次被人謀劃偷渡,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因此,后世的史學家發出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
子午谷是秦嶺六條連接西南的大道中最險峻的一條,劉邦赴鴻門宴后,被迫帶人馬離開長安時就是從子午道前往漢中;唐代的子午谷被血肉堆砌成一條罕見的“高速公路”,通過它,只需七天時間,就可以從重慶涪陵將新鮮荔枝運到長安,所以又叫“荔枝道”。
英雄輩出的子午道,首次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在群雄逐鹿的秦朝末年。公元前207年,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后,被迫由霸上去漢中南鄭就漢王位時,走的即是子午道。劉邦到達漢中以后,為了向項羽表示他再無爭霸中原之意,便采用了張良的建議,把子午道的棧道燒掉。后來,待到劉邦要逐鹿中原之時,韓信又向其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
劉邦開始假裝重修子午道的棧道,項羽的大將章邯以為劉邦是要從子午道進攻,連忙調動軍隊嚴守子午谷,卻沒料到劉邦的主力已經從西邊的陳倉道進入關中,并一舉攻占了關中。占領了關中后,劉邦就以關中為基地,戰勝西楚霸王,取得天下,最終建立了泱泱大漢。
秦末的硝煙散盡之后,子午道又重歸于沉寂,直到400年后,這條沉寂的古道又迎來了一個屬于它的黃金時代——三國。公元228年的春天,蜀漢軍團北伐前的最后一次軍事會議在南鄭召開,本想要細化“出秦川”這一行軍線路圖的諸葛亮,卻意外地遭到了不同意見。
大將魏延提出了一個更大膽、更富挑戰性的作戰計劃——子午谷奇謀。
所謂子午谷奇謀,就是魏延要求自己親率五千精兵由子午道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然后再由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道趕到長安支援,從而占領咸陽以西的關中之地,繼而蠶食西部地區的作戰計劃。
然而,作為統帥的諸葛亮在聽到這個計劃的時候,并沒有眼前一亮,而是告訴魏延:不行。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因此棄而不用。
后來諸葛亮三伐中原不成,反戰敗于五丈原,最終成了千年遺恨,并為后世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諸葛亮,這位在中國歷史上以智慧而聞名的“智圣”,但在用兵策略上卻常因其性格謹慎而十分保守。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特點,蜀漢政權白白錯失了這一次匡扶漢室的大好時機。
其實,從同時代發生在歐洲的一次著名軍事行動中就不難看出,子午谷奇謀完全可以成功。當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越過同樣被認為是不可翻越的阿爾卑斯山奇襲羅馬,當時他只有不到4萬人,卻將羅馬著名統帥西庇阿的大軍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