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是個微不足道的鄉下老寡婦,膝下又無兒女,只靠幾畝薄田度日,她的女兒嫁給農民王狗兒為妻,她晚年幫助女兒照看家務,生活比較艱難。事情的由來就王狗兒的祖父曾做過小小的京官,因曾貪金陵王家的權勢,便與王夫人之父親聯宗認作侄兒。然時過境遷,金陵王家已經是聲勢顯赫的京師四大家族之一,而王狗兒卻搬到金陵鄉下,仍以務家為業,狗兒一家五口,操勞到年還是衣食無著,深諳世故的劉姥姥想到了狗兒祖父與金陵王家的關系,便硬著頭皮來到榮國府打秋風,就這樣,她便與這候門深似海賈府這個詩禮篝纓之族瓜葛開了,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故事也就全面展開。
一進榮國府。抱著有就秤砣,沒有就沙砣的心態,反正拿得到就搞一點,搞不到就權當是丟了一次老臉,即使進不了門,也算是經過了自己的一番努力,這就是當時的心態,對她來說同,進候門成功的概率只有30%左右。因此,只好硬著頭皮去找富戶了,所以,她一路上陪著酸辛的笑臉,從看門的候門三等豪奴,反正見人就拜,見佛就燒香,一直拜到直佛兒王熙鳳,那情形就象草民見了皇上般的樣子,終于在王熙鳳一句輕輕的話語中,拿到了我們莊稼人可以吃一年的20兩銀子,也正是這筆可觀的收益,劉姥姥家的生計就有了起色。反過來對花錢如流水的榮國府來說,區區20兩銀子,算得什么,微不足道,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榮府的拔根汗毛也比劉姥姥的腰粗,拿到一筆巨款,就這么簡單。
二進榮國府。劉姥姥自拿了這筆數目可觀的靠這些銀子,實在是生活有了起色,于是就想回報一下榮國府,這叫禮尚往來,人之常情,帶著很多農副產品,什么棗兒,倭瓜并些野菜來還情,這是他的目的。沒有想到的是,卻意外碰到了榮國府的一把手老祖宗,這樣,就拉開了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高潮部分。
劉姥姥與史老太太兩位老太婆,一個是養尊處優,一個是終日勞作,一個是貴族大家庭的老祖宗,一個是鄉下貧困戶的貧婆子,兩個人可謂是天壤之別,根本沒有辦法相比。剛好賈母見劉姥姥這鄉下老太太,看上去很精神,很干凈,一下就喜歡上了,于是竟然成了她的座上客,并帶她去真正地見識了一回,在人間仙境大觀園盤桓了幾日,真的使她是大開眼界,看看這時劉姥姥的感受。
本來,劉姥姥一向認為自己是飽有閱歷(至少在農村里可算得上),但一看到這些便傻了眼,莊稼人想做衣裳也不能的軟煙羅,賈母卻用來給林黛玉糊窗戶,大觀園里一頓經濟省事的螃蟹宴居然要費二十多兩銀子,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
至于肴饌的奢華講究,家常用膳的繁文縟節,飲食器皿的精致考察究,更是令她目瞪口呆,大觀園的巍峨樓閣,軒敞房舍,怪石飛瀑,奇花異草,竟然比那畫兒還強十倍,有的柜子比我們一間房子都還大還高,甚至,賈府里的一個小丫頭,也似紗羅裹的美人一般,劉姥姥在這種環境里,感到根不自在,以至做出許多可笑的事來。
然而,她畢竟是歷練人情,深諳世務的老人,善于察顏觀色,順水推舟,所以把賈母哄得頗為開心,而這次的收益竟是前番的數倍。
三進榮國府,是奔賈母之喪,除此這外別無作為,不提。
多少六朝煙雨事,盡入漁樵閑話中。我們從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可以看出,通過她的視角,看了到整個社會結構,將農村與城市,平民與貴族,貧窮與奢華,善良與刻薄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從小處著眼,劉姥姥是鳳姐光鮮、威風、靚麗到衰老、落魄一生的目擊者,是榮寧二府由盛轉衰敗的旁觀者,也是賈王史薛車大家族由盛轉衰敗的見證人,往大里講,劉姥姥這樣的基層民眾,封建王朝興衰榮枯的歷史見證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劉姥姥在賈府抄家敗落之后,出現了骨肉相殘的局面。善與惡就在此間體現,與此形成鮮明的對照的是,忠厚善良的劉姥姥始終沒有忘記榮國府對她的救濟,她必須知恩必報,越是險惡的情勢,越能顯示這個莊稼人的善良本色,她到獄神廟探望身陷囹圄的鳳姐,又千辛萬苦,把被愛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賣入煙花巷的巧姐救出火坑,巧姐最后做了劉姥姥的外孫媳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全面展現是當時城鄉、官民、貧富、善惡四大差別。一個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個人家的鄉下老媼,寄托著后人多少人生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