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段時間,我們經常會覺察到自己沒有狀態,做什么事情都很低效。發生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在保持同一種狀態。
當精力被分散到不同的事情上時,就像是一個被多方拉扯的人,沒有辦法去做好其中的任何一件。
按照《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書中的理論,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自己一天當中的黃金時間,而其他時間都是在為這兩小時做準備。
提高自己的專注力,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在做這件事時,排除一切干擾,讓“世界”安靜下來。完成后該放松放松,該休息休息。這樣才是一種高效的狀態。
這里說到的“世界”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界的環境,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內心。
熟悉時間管理的朋友都知道,一提到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番茄工作法。現在也有很多APP有類似的功能,比如Forest、專心、番茄土豆等等。
但在實際運用的時候,會發現,經常會出現番茄進行了一半,就被事情打斷了。又或者雖然自己開了番茄鐘,也沒人來打擾,可是自己就是靜不下來。腦子里各種思路不停地蹦出來,時常忍不住要去看看時間到了沒,已經過了多久,還剩下多久等等。
其實這就是世界沒有安靜的結果。
如果想培養專注力,那首先我們要選擇一個相對不被打擾的時間段。當然,在這之前,你需要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觀察,找到自己那個時段。
另外,要人為地關閉所有可能會打擾你的信息源。比如關掉wifi、4G信號,退出社交軟件。如果你處于一個“在線”的狀態,其實就是默認接受了可以被打擾。
當你過了這段專注時間再去關注那些東西,也不會有多大的損失。
安置了外界,再來解決內心。
我經常會在讀書或者寫作的時候,突然就冒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想法,如果任由這些想法肆虐,就會發現當前在做的事情很容易就被荒廢了。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是隨時準備紙和筆。
以前一直隨便記錄,最近開始嘗試用便利貼的形式。如果是一些未盡之事,等當前的事情結束后直接就可以去完成,相當于把便利貼當成了收集工具。有用的信息謄寫下來,要么加入清單,要么寫進靈感本,然后就可以丟棄了。
通過這種方式,強制自己專注于當前的事情。
佛學里有個“正念”的概念,我們往往無法專注,就是缺少這種專注于當下的能力。當你真正做到吃飯就是吃飯,洗碗就是洗碗的時候,也就自然讓內心的世界安靜下來了。
當我們可以從容地屏蔽外界的信息,而并不因此感到焦慮,可以平靜地對待自己,而并不因此感到乏味的時候,也就自然達到了讓“世界”安靜的狀態。
我們可以把握好這種狀態,充分利好好自己的精力,去完成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然后,你才能找回你的狀態。
不是興奮,不是低落,而是一種從容對待眼前事物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