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
南宋嘉定十年末(公元1218年初)析昆山縣東境,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此前至秦代,嘉定縣境大部分時期均隸屬于昆山縣。1958年嘉定縣從江蘇省改屬上海市。因唐時在境內有疁城鄉,故又名“疁城”。建縣后的治所至今未變。嘉定筑城可追溯到南宋,即由首任知縣高衍孫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所筑之土城。元末張士誠據吳,其部將呂珍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改筑為磚城,并加寬城河,設四城門三水關,時城墻長5.6公里,高約5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增設北水關。嘉靖時期東南沿海倭禍橫行,為抵御倭寇,于三十二年增筑,時城墻長約7.56公里,高近9米。此時是嘉定城規模最大的時期,在抵御倭寇的戰斗中起到了不小作用。清宣統二年(1910年),知縣邵鼎修四城堞樓和水關,此為最后一次修繕嘉定城墻。
嘉定建縣至清末七百年,格局基本相對穩定,平面呈橢圓形,以縣衙、州橋、法華塔為中心,東南西北四大街外伸至四城門,練祁河與東西大街平行,橫瀝河與南北大街平行,兩河相交,外伸至四門水關,與護城河相通。除此兩河外,還有多段運河穿梭城內,古橋星羅棋布,多為單孔石拱橋,至今尚存多座,解放后為便于交通多數進行了改建或重修。城中的法華塔,又名金沙塔,有塔無寺,為七級方形閣樓式。始建于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1207年),先于嘉定建縣十余年。后世多次重修。二十世紀末又進行了維修,并清理了地宮,出土了許多文物。現法華塔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在解放前期雖已很破敗,但還完整,解放后被相繼拆除,今僅存西、南兩段約兩三百米長,西、南水關經修繕后也對外開放。殘存的城墻大多原被用于屋墻,幸存下來,二十世紀末在房屋改造中發現,本世紀初進行了治理,歸入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并被辟為小型公園。護城河保存完整,且進行了適當清理。
城墻公園不大,除水關上密布的各種小廣告和各式留言以外,還算整潔,很適合閑游,再配以護城河,閑來垂釣倒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想到如果當年梁先生的城墻公園得以實現,那將是何等壯美。可惜環境和認識局限,當政者對此還十分鄙夷,嘲笑之極。當人們已經不再完全把自己投入到尋找食物的活動中時,清爽視野、愉悅心情就開始成為必需。中國很多城鎮鄉村開始迎合這種需求,竭力挖掘有限的資源,裝飾自己的歷史文化面貌。甚至不惜重金重建早已倒掉或當年拆掉的東西,而一些貧窮邊遠的地區尚未倒塌的重要文物卻得不到這種厚愛。嘉定區似乎也不例外,州橋附近就又修建成古城鎮模樣。文物古跡的保護在經濟建設中顯得十分懦弱,不用時踢掉,用時就粉飾。文物保護是否脫離了這種尷尬無聊的局面,是否能脫離?
法華塔-宋~現代,德富橋-明~現代
普濟橋-元~現代
太平永安橋-清~現代
永寧橋-元~現代
南水關-元~現代
南城墻-元~清
南城墻-元~清
護城河南門段
西城墻西水關-元~現代
西城墻-元~清
護城河西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