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出宜昌至岳陽,蜿蜒曲折而大致呈西北至東南的流勢。東晉時為了保護耕地,就已經在江岸修筑堤防,不過那時,古云夢澤尚未消失,江湖不分明。至宋代,云夢澤主體已不復存在,防洪堤壩逐漸擴展,并漸有連成一線之勢,這也是現在的荊江大堤的雛形。明代時完成了這一連線,時全長一百二十余公里。近又將荊江大堤兩端延伸,使之全長達一百八十余公里,成為防護荊北平原及江漢平原的重要堤防。荊州城則大致位于這條大堤的中前部。沙市西南的萬壽寶塔,所在象鼻磯便是其中一截。象鼻磯現在已被辟為一小型的江邊公園。寶塔七級八面,磚仿木構,閣樓式,建于明嘉靖年間,用時三年,是江陵遼王為皇帝祈壽所建。塔的第一層現在基本全在地面以下,是河床增高,荊州大堤也隨之增高的結果。四百多年來,這里應該見證了無數次荊江洪水。如今院內樹林已成蔭,江水平靜,不見滾滾東流之勢。
由于沒于堤面,萬壽寶塔的臺基情況不太明朗。塔基座為石質須彌座,八個角都有石刻力士托塔,束腰部分有花紋裝飾,但損壞比較嚴重,多數都看不清輪廓。塔身逐層內收,每層上部略有收分,檐口連線大致為直線,在地面只能看到六層,但也頗為挺拔。塔身都未砌出倚柱,各層出檐較短,無平坐,下部比較詳細地模擬木構,做出額枋、斗栱、檐椽和飛椽,上部則反疊澀,未表示瓦壟。塔剎為銅制寶瓶狀,腰部套一金屬圈,系八條鏈于檐角。塔身第一層只在南面開磚券門,門上額書“萬壽寶塔”。各層中部辟佛龕,供奉石刻佛像,最上兩層每面一龕,其余每面兩龕,佛像除部分損毀外,保存相對完成,十分不易。底部兩層外壁還有壓模磚裝飾,第一層栱眼壁也是模制花磚,其余各層外壁則無這些貼面磚裝飾。塔內有階梯可登臨,一至五層為壁內折上,第六層為室內折上。第一層內壁也有佛龕佛像。底部幾層內部也由磚砌出仿木的斗栱和檐椽等。
塔內外壁精彩的地方該屬數量眾多的模制像磚和花磚,旁邊還有舍造題記,有漢字也有部分少數民族文字,舍造地遍及八省。這些貼面磚刻畫雖然不見得特別精致,但形態各異,內容豐富,也屬不易。模磚大致有浮雕和淺浮雕,用磚規格不一,蓋因各處舍造之故。部分是在泥胎上模壓,部分可能只是在泥胎上手工刻畫,再燒制成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