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東錢湖是浙江最大的淡水湖,湖東岸黃梅山麓有處“南宋石刻公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人評價曰“北有秦陵兵馬俑,南有錢湖石刻群”,兵馬俑的名氣和價值是不消說的,但把東錢湖石刻與之相提并論,似有自我炒作之嫌。當然,并不是說東錢湖石刻沒有價值,畢竟南宋時期的石刻存世較少,而東錢湖的南宋石刻無論從規模和數量,還是從雕刻工藝和保存完好度而言,在中國均屬罕見。可以這樣說,東錢湖石刻是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
一般而言,歷代的石雕作品基本都集中在佛教石窟和皇家陵園中,但南宋卻是個例外。偏安江南的南宋諸帝,心中都有復國的夢想,所以身后都暫厝于紹興東南寶山,墓地規制頗為簡樸,期冀光復河山后能回到河南鞏縣的宋皇陵。南宋本來就沒有大規模建造皇陵,加上元滅宋之后的滅絕性盜挖行為(宋理宗的頭顱甚至被西藏妖僧做成飲器),所以南宋皇陵已經沒有半點皇家陵園的氣息了。
然而,南宋包括四位宰相等高官及他們后人的陵墓相當多地分布在東錢湖畔,其陵墓規格相當高,保留至今的墓道石刻可以說是南宋最高水平的,填補了南宋石刻的空白。
東錢湖石刻園是南宋高官陵墓集中的地方,資料上說,東錢湖及周邊地區是南宋最重要的四位宰相墓園所在,分別為史浩、史彌遠、鄭清之、史嵩之,他們政治生涯幾乎涵蓋了南宋歷史最重要的高、孝、光、寧、理五個皇帝的時期。
口罩沒有仔細研讀四位丞相的墓址所在,主要精力放在園中精美雕刻的個體以及宋代高官的墓地規格上。因東錢湖墓葬多為當朝或死后追贈的二品以上官員,故墓道兩側都有文臣、武將、站馬、蹲虎、跪羊、石筍的石雕各一對,前后還各立一座牌坊,但墓穴的規格大小多已無法辨別。
關于宋代的墓葬規制,口罩不是很清楚,但參考明清官方的規定,不同品級的官員有著不同大小墓穴規格、石像數目、墓碑及龜趺尺寸,當然品級越高則墓穴越大、石像越多、墓碑及龜趺越高。中國是個講求傳承的國度,盡管后朝會對前朝規矩作出適當修改,但基本的出發點還是一致的,品級越高的官員在墓葬上受到的禮遇就越大。
從石像的個體上看,文臣武將多溫文爾雅、石獸皆馴服溫順,與北宋皇陵石像的鮮明個性形成反差對比。這或許與地江南人的審美與北人不同有關,或許是朱熹理學推行之后的結果,或許對收復失地之無望的心態體現,或許兼而有之,總之“武士文相、北人南相”是個頗鮮明的特點。
各種石獸也一樣,完全沒有了唐昭陵六駿的神采飛揚,剩下的只是一派祥和的儀仗拱守姿態。
石像的第二個特點是相當寫真,文臣武將的服飾和鎧甲在存世的宋代畫作里都能找到對應,刀工在追求精細的前提下卻也沒有任何多余的刻線。
第三個特點是反映出南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南宋早期立國時的石刻以簡樸風格為主,造像自然少刻意雕琢,墓道也相對較短;南宋中期的中興時代,社會風氣積極、士大夫恪盡職守,石刻風格也節儉樸質,造像清和淡泊,石獸忠誠馴服,但規制已有鋪排的傾向;南宋晚期經濟繁榮,社會心態偏安自得,石刻造像變得有些奢華,除了當地的石材,也有了外地更好的材料比如太湖石等。但總體來看,節儉和內斂還是這些南宋石刻的主旋律,這里所述不同時期的各自特征僅是自身之間相互比較而已。
東錢湖是寧波近處的一個休閑的好所在,休閑之余若小有閑暇,不妨到這個石刻園去看看,兩三個小時足夠。除了大量南宋、少量明清時期的石刻藝術,園內還有近期修建的一些仿古建筑,三字經、百家姓等新近石刻別具一格,集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無怪乎口罩在此逗留是看到好幾個集體來此的學生團隊,這里的確適合學生集體踏青或郊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