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這是小學三年級語文教科書第十九課的開頭。趙州橋的名氣相當大,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都有著相當崇高的地位。
從唐代到明朝,趙州橋屢見于文獻,其“安濟橋“的名字為宋朝哲宗皇帝所賜,取意為“安渡濟民”,而民間的俗稱為“大石橋”。趙州橋為隋代所建、匠師李春監造,早在不同銘文、碑刻中已經確證無疑,但其具體建造年代和工期長短卻一直沒有定論。畢竟隋朝是個僅歷三帝、存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所以趙州橋完成于公元六百年左右、距今約一千四百年是沒有懸念的結論。
趙州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僅為0.38。平橋如果沒有橋墩支撐或者用吊索拉住是無法橫跨水面的,同樣的拱橋越接近平橋,設計和施工的難度就越大,或者說扁平率越低,拱橋的造橋水平越高。歐洲到十四世紀早期,跨度在廿四米以上的大跨度拱橋,扁平率都在0.7以上,看上去圓拱都很高。
古羅馬公元前六十二年的一座跨度為24.8的拱橋,扁平率達0.83,基本就是半圓拱,但在比趙州橋還早六百五十多年的時候,能有那樣的工藝成就是相當了不起的;1187年法國圣貝內澤橋,跨度33.7米,扁平率0.70;1306年法國羅拿河上的StEsprit橋,跨度34米,扁平率為0.51,無論跨度或扁平率都不及安濟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佛羅倫薩的老橋落成(跨度29.9米、扁平率0.37),才在扁平率上達到趙州橋的水準,但跨度上還是遜色一大截。可以這樣說,趙州橋的工藝水平至少比歐洲早了七百五十年,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圓弧拱橋,是中國古代傲視全球的石拱橋。
另外還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觀。如此精妙的設計和工藝,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而且類似的敞肩拱橋設計在歐洲到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比趙州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這種“敞肩”的設計,減輕了橋身五分之一的重量,發大水時還可以起到分洪作用,減輕了洪流對橋身的沖擊。
趙州橋經歷過有記錄可查的十次洪水,八場戰爭和多次地震,依然能屹立一千四百年,這種匠心獨孕的設計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此外,趙州橋設計上還采用腰鐵、拉桿、收分法等措施,使整座橋身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穩定性和可靠性。
趙州橋的裝飾也十分講究,頂部的吸水獸,及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石雕群像,包括各式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尤以蛟龍最為精美。
如今在趙州橋旁的博物館里,保存著歷朝歷代修葺時拆下或河流清淤打撈出的舊欄板,雖多數破舊不堪,但這些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東西,還是讓人心潮澎湃不已。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有趙州橋保存完好的隋代橋欄板,上刻栩栩如生的龍。
最后,讓我們看看趙州橋文獻中最著名的一篇吧,此文為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嘉貞所作《趙州橋銘》,其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州交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緘穹隆崇,豁然無楹……又詳乎刈插駢,磨礱致密……腰鐵栓蹙。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蕩突……”。趙州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的豐碑,即使不考慮趙州橋之精巧設計,單是能夠屹立一千四百年不倒,就已經是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