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南郊十余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山崖上,密密麻麻被開鑿了數千個洞窟,這里是大名鼎鼎的龍門石窟所在。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多年,南北長達一公里,今存有窟龕兩千三百多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余品,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的停車場距離景區很遠,穿過商鋪林立的數條街道,終于看到了伊河上的大橋,龍門石窟的入口巧妙地利用了大橋延伸到岸邊的橋拱,入內就是西山景區。
伊河對岸就是東山景區,除了洞窟之外還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園,如果時間不允許,僅游覽西山景區就足夠了,那是龍門的精華所在。口罩也打算只游覽西山部分,并非受制于時間,而是要等待西山的燈光夜景,畢竟轉上往東山方向的步橋就不允許再回到西山景區了。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內雕“西方三圣”,是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這組佛像中的精品為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以至在故宮博物院有其等身復制品陳列。
淺溪寺南邊最近的大規模石窟為賓陽洞,“賓陽”意為迎接初生的太陽,此系列洞窟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無奈因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隋末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北洞大約完成于唐高宗初年,主尊為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更令人驚嘆的是,主尊佛像右手擺出的是流行已久的“剪刀手”。自從叼著雪茄的丘吉爾在二戰時候伸出表示勝利的兩個手指,這個姿勢經久不衰,到如今都有很多人在拍照時擺出來。
看到這尊佛像,第一反應是丘吉爾與后來的海量擁躉都弱暴了,中國北魏設計、唐初完成的雕塑在一千幾百年前就已如此了,現在還繼續模仿只能以此手勢的另一個含義來解釋,就是“二”。不過,這尊佛像原本的手勢是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朝上的,為一種少見的佛教手印,拇指因風化或被破壞斷掉而顯得象“剪刀手”。
近來此尊“剪刀手”佛像在網上被熱炒,蒙翻了大量網民、征服了無數粉絲,以至于大家忘記了賓陽北洞最值得留心的是洞口南側的“龍頭”柱礎,與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礎造型風格相同,屬在北魏時期已經完成之作品。
賓陽中洞是北魏完工的作品,穹隆頂的洞窟平面呈馬蹄形,深十二米,寬十一米,高九米三,正壁雕主佛釋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均為一立佛和二菩薩。佛、菩薩體態修長,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是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輕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蓮花圖案裝飾,示意蓮花寶池。窟頂中間浮雕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周圍有八身伎樂和兩位供養人,加之流蘇帷幔構成蓮花寶蓋。
中洞洞口內壁兩側原本刻有上下四層大型浮雕,第三層是構圖嚴謹、雕刻精美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杰作,可惜在一九三四年被不法奸商盜往海外,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為北魏時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唐初完成的,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體態豐腴,已經呈現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三洞周圍有很多較小的洞窟,仔細尋找一定能發現精美的佛像。
繼續南行的下一處大型石窟為萬佛洞,因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名。此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雙層蓮花座上,面相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唯我獨尊。
萬佛洞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其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僅四厘米高。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萬佛洞洞口南側有尊菩薩像,通高八十五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贊賞,此后經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此外,這尊優美佛像的下方有個圓洞,那個位置本是一只精美的石雕獅子,上世紀初被成對整體盜走,現分別藏于美國的兩個博物館中。龍門遭盜掘最猖狂的時代為清末民初,中國國力最低谷的時候。
下一個著名洞窟為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象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并不多見,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蓮花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繼續南行不遠,爬上一段陡峭臺階后,就來到了奉先寺石雕群,為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第一眼看到這組石雕,霎時覺得前邊看到的所有佛像都變得庸俗不堪。高踞中國雕刻藝術巔峰的奉先寺摩崖組雕的確有著非凡的魅力,如同天庭最美的仙女,所有男人都會在一瞥之后徹底愛上她,而后世間所有美眉就都成了庸脂俗粉。
此組大型群雕因隸屬當時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其開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672),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至上元二年(675)功畢,長寬各三十余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動人。主佛蓮座北側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共有九尊大像。
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十七米、頭高四米、耳朵長達兩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有人這樣評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
九尊大佛像背后有很多長方形的孔洞,這是宋金時代人們出于保護目的而修建木結構屋檐建筑的痕跡,但這些建筑影響了通風反而加速了佛像風化,因而后來被拆除。
奉先寺附近還有兩個洞窟值得一看,分別是古陽洞和藥方洞。古陽洞開鑿于公元四九三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巖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在龍門地區興起,道士見古陽洞無主,不忍荒廢,于是將釋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可惜古陽洞內正在落架進行大規模保養,無法看清其整體的奢華,而且“龍門二十品”字體并不大,無法從欄桿外一窺究竟。
(網絡圖片:龍門二十品拓片)
此為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洞中有十九方文字題記,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是魏碑體書法的寶貴遺存。加上慈香窯中的一方,被統稱為“龍門二十品”,至今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內外游人來此參觀這一書法奇珍。
不遠處的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有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其洞門兩側刻有藥方一百五十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至此,基本到了西山洞窟景區的最南端,然后可以經過一座橋往東,去參觀東山的石窟、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園。然而,景區規定過橋往東山后不能走回頭路,加之尚有數公里的徒步距離,于是口罩決定留在西山景區休息,直接等待日落后的燈光夜景。
八年前,龍門景區啟動“夜游龍門”的工程,投資數百萬元,通過光影藝術展現龍門石窟的雕塑藝術。當然,燈光的重點和最值得觀看的還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石雕群,獨特的照明設計、如夢如幻的燈光變化,使佛像群動感十足,有超凡脫俗之感。看完白天的龍門石窟,再觀夜景,還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龍門石窟之行堪稱完美。
龍門石窟不僅是北魏以來的佛教文化藝術,而且是那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反映,保有大量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而且,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共有碑刻題記近三千塊,不僅記載了造像的動機、目的,為石窟考古斷代提供了依據,更是古代書法的寶藏,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極品之作。二〇〇〇年,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實口罩覺得其應該早就被納入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