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東接樓外樓,西鄰俞樓,為中國研究金石篆刻的學術團體,是世界第一印社。光緒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印社位于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印社青石月亮門上橫匾“西泠印社”四字行書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書寫。
印社內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筑遺址,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
西泠印社保存著歷代碑刻、貼石、墓志、畫像石等250余件。有柏堂、仰賢亭、印泉、漢三老石室、華嚴經塔、缶亭等景點30多處。這里有1萬2千件西泠印社社藏文物,107件國家級一級文物。這兩個數字與省級和國家級博物館相比,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對于一個社團,而且它最初還只是個私人社團來說,這是足以令人驚嘆的數字。?
西泠印社的景點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個書畫及金石篆刻愛好者,現場各景點走一遍,即使是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地走一遍,沒有半天時間也是來不及的。讓我們到各景點走走看吧!
【1】柏堂
進入西泠印社月洞門,正面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柏堂。是西泠印社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僧志佺創建于宋(960-1279),柏堂因樹得名,源于陳朝廣化寺的兩顆柏樹。原跡已圮,清光緒二年重建。
柏堂大門門楣上掛的是首任社長吳昌碩所題隸書匾額“西泠印社”。
門旁有對聯“舊雨新雨西泠橋畔各題襟溯兩漢淵源籍征鴻雪,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名賢”,對聯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員胡宗成所撰,沙孟海書。胡宗成(清),字夢莊,號止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工文辭及金石之學,收藏漢、魏、六朝碑版墓志極精。舊拓甚富。善弈棋,能書八分,刻印以秦、漢為宗。?
? 室內陳設按江南廳堂布置,家具多為仿明式,配以木刻對聯、各式繪畫。
廳堂坎窗間嵌有大型人物畫屏風,畫中人物為印社四創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長,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為背景,人稱“西泠先賢圖”,為印社社員吳永良所畫。吳永良(1937—)浙江鄞縣人,1962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和指頭畫,為當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在意筆線描人物畫教學和創作上具率先獨創之學術成就。
屏風上方懸有“柏堂”匾額,為清代文學家俞越手書。逾越(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擅長古文字學,著述頗豐,為一代樸學大師。??
屏風旁邊有一許奏云撰琴齋書對聯“大好河山歸管領,無邊風月任平章”。許奏云即許炳璈,清末民初嶺南詩人、書法家,浙江巡撫許應鑅子,許廣平叔叔,欽加五品銜,曾任江蘇知縣。琴齋即簡經綸(1888~1950),字琴齋,號琴石,廣東番禺(今屬廣州)人,書法篆刻家。?
大廳中間的柱子上懸有對聯,為方介堪題:“訪三老碑亭東漢文留遺跡在,問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斷橋邊”。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巖,字介堪,浙江溫州人。工書,能畫,尤長於篆刻。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中國藝校教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
? 柏堂現為社史廳,在四周墻上懸掛有印社四位創始人和前后六任社長的人物噴墨畫,同時還配有文字介紹。
創社四英: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
丁輔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號鶴廬等。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出生書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樓主人丁松生之孫。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學多能。治印宗浙派,蕭淡簡靜,秀雅純正,用刀勁健,布局安詳。書法以甲骨文著稱,并集成聯語刊行。繪畫偶作蔬果,亦艷雅動人。家藏西泠八家印章甚多,嗜之成癖,摹賞無虛日。
王福庵(1878-1960),初名壽祺,又名禔,字維季,號屈瓠,別署羅剎江民,70歲后自號持默老人。室名麋硯齋、春住樓。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其父王同曾任杭州紫陽書院山長,嫻熟杭郡歷史掌故,家藏漢魏六朝金石文字拓片甚多,為著名學者。王福庵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收集印章,自稱“印傭”。工書,凡鐘鼎籀隸無所不能,以篆隸名世,繼浙派薪傳,去蕪存精,追溯秦漢,博采清代以來諸家之長,風格典雅蘊藉,秀麗飄逸,淳古厚重。邊款文辭清麗,用刀爽挺,精整透雅。史評為近世工穩印風代表大家,與吳昌碩比肩印壇。曾任民國政府中央印鑄局技正、故宮博物院鑒定委員。?
葉為銘(1867-1948),又名銘,字品三、盤新,號葉舟。徽州新安人,寄籍新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擅金石書畫,素有朕虔三絕之譽。精金石考據之學,善篆隸,能鐫碑,治印宗法秦漢,融會浙派,風格平實安詳,樸茂厚重。家藏金石和考古方面書籍甚多,曾將藏品付印行世,風靡全國。
吳隱(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潛,號潛泉,別署遁庵。浙江紹興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幼家貧,客杭習鐫碑版。年輕時常結伴葉為銘從私塾戴用柏習古文、書法,刻苦研習書畫篆刻與文字學。篆刻風格多樣,渾樸蒼粹,摹漢宗浙,恪守規范。工書法,善山水花鳥畫。后移居滬上,經營書畫篆刻用品,精心研制“潛泉印泥”,整理出版印譜印論。?
歷任社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現任社長:饒宗頤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一作昌石,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杰出藝術大師。書法初師顏真卿,后法鐘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他將書法、篆刻的行筆、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獨特畫風,對后人產生極大影響。
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凡將齋,浙江鄞縣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鑒賞家,考古專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1924年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故宮物品,故宮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館副館長,1933年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張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閬聲,號冷僧,別號假山,又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人。1963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亦善繪畫,擅長古籍校勘。曾先后擔任浙江高等學堂及兩浙師范學堂教員,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華學堂教員,浙江軍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課課長,教育部視學,京師圖書館主任,浙江教育廳廳長,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主任。建國后,任浙江圖書館館長,浙江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省人大代表、民革浙江省委會常委,浙江省政協常委等職務。?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號石荒、沙村、蘭沙、僧郛、孟公。浙江鄞縣人,居杭。1979年起被選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著名學者,文學泰斗。書法學、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篆刻學、金石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學問淵博,研究精到,造詣精深。其書法篆隸真行草諸體皆精,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氣勢磅礴見稱,世有定評。題榜大字更為人激賞,江南及各地勝景多有題跡。篆刻不多作,然博縱古今,樸拙而富韻致,公推大家。30歲前后任廣州中山大學預科中文系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學秘書,1932年調教育部秘書等職。建國后,歷任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名譽教授,浙江省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政協委員等職。
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譽社長,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曾任華東軍政委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人事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啟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白,滿族,居北京。2002年10月起擔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早年受業于著名史學家陳垣,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歷代散文、歷史詩選和唐宋詞的教學和研究,對紅學、佛學等亦有精深研究,學識淵博,涉獵寬廣。他的書法、繪畫、舊體詩詞亦享譽國內外,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還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鑒賞家和鑒定專家,對古代詩畫、碑帖的鑒定尤為專精,獨具慧眼,識見非凡。生前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
饒宗頤(1917- ),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是杰出的翻譯家、學術大師、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2011年12月13日,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2】竹閣
柏堂的右前方是竹閣,相傳最初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筑,其曾作《宿竹閣詩》:“晚住松檐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閑。無勞別修道,只此是玄關。”閣后廢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太守陳一貫創建,祀白公。清光緒二年(1876)又重建。
竹閣的建筑不甚規則,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時宜深三間的清式建筑。正門額枋上“竹閣”二字匾額,是浙江著名書畫家諸樂三先生篆書。諸樂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樂三、號希齋,別署南嶼山人。浙江安吉鶴溪村人,著名國畫家、杰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浙江省政協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長。?
兩旁楹聯“以文會友,與古為徒”由丁上左撰寫,是已故副社長王個簃先生的行書。王個簃(1897-1988),原名王能賢,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賢,字啟之。個簃是他的號,后以號行,江蘇省海門市人,現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
【3】印人印廊
印人印廊位于竹閣西側,與竹閣相連,印廊北又和數峰閣相連,是一面闊五間的單坡廊道。
廊內展示了明清至現代名家篆刻作品47方,包括有文彭、何震、高鳳翰、汪士慎、丁敬、蔣仁、黃易、鄧石如、巴慰祖、陳鴻壽、趙之琛、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喬大壯、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來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
為方便游客參觀,現刻石上覆蓋有拓片,并用黑、朱兩色區分印面和邊款。同時在刻石上罩了玻璃鏡框,保護拓片和刻石。
印廊最北側的“印人印廊”為劉江書。劉江,1926年生,重慶萬州人,號知非。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印學博物館館長、西冷印社執行社長。首印為“琴罷倚松玩鶴”,傳為文彭所作。文彭(1498-1573),中國明代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末印為來楚生所作“酉雞”肖形印(上圖的左側第一幅)。來楚生(1903—1975),原名稷,號然犀,浙江蕭山人,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
印廊南墻有一塊《重浚西湖并復柏堂竹閣記》的石碑,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撫浙使者長白三寶撰并書。
【4】印人書廊
印人書廊位于柏堂的東側,是一雙凹字形的六開間建筑,廊間有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之用。廊前有細流流向蓮池,廊的入口端有太湖石小橋與入園小道相通。
書廊南入口有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印人書廊”四字,其后有錢君匋所撰書之《印人書廊記》,首碑為丁敬所寫行書七言詩軸。錢君匋(1907-1998),浙江桐鄉屠甸人,著名篆刻書畫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
廊內的主要展示書法刻石,計有丁敬、蔣仁、奚岡、黃易、鄧石如、陳豫鐘、陳鴻壽、吳讓之、趙之琛、錢松、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馬衡、張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書法作品17件。
書廊北端有沙孟海先生撰并書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記》以及日本籍社員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齋書《西泠印社記》碑。
【5】西泠紅梅碑
西泠紅梅碑位于印社西南角,刻于1881年,所刻梅花圖原為清末彭玉麟所繪。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陽人,曾為湘軍將領,擅畫紅梅、墨梅,作品堪稱一絕。
【6】蓮池
在柏堂門前,竹閣的東側,有一方形水池,名為“蓮池”,原名“小蓮池”或小方壺,池中種植睡蓮并放養紅鯉魚。紅鯉魚還在,睡蓮只有稀稀的幾株了。
在池左側立假山,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員李伏雨篆書“蓮泉”二字。李伏雨(1924—1995)湖南長沙望城人。曾用名康球、胡雨。1950年浙江美院西畫本科畢業。曾任西泠印社美工、編輯,為西泠印社出版社創辦人之一。
池前矗立著辟邪鈕巨大印章,四面刻滿印社社員簽名,即《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紀念社員題名》碑。
蓮池東面的墻面上,是丁茂魯繪、陸抑飛題的大型磚刻《西泠印社圖》。丁茂魯(1936- ),近代書畫家。浙江黃巖人,擅長書法、篆刻、國畫寫意人物。“西泠五老”(錢大禮、陳仲芳、郁重今、林乾良、丁茂魯)中最年輕的一位,集山、水、人物于一體的中國畫家。陸抑飛(1908-1997),江蘇常熟人,中國著名國畫家和藝術教育家,曾任中國美院教授、西泠畫院副院長。
???【7】前山石坊
柏堂后進入印社山坡的石徑口,有一高樂3米寬約2米的石坊,為印社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藉導游人登山之興”之功能。石坊額坊上的隸書“西泠印社”為張祖翼手書。張祖翼(1849~1917),字逖先,號磊盫,又號磊龕、濠廬。因寓居無錫,又號梁溪坐觀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兩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葉銘書寫的篆字楹聯:“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
石坊是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時所立。石坊旁山坡有兩刻石石章,為紀念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而立,一為仿龜鈕刻石石章,為青石石刻,上書刻“金石壽,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紀念,一九八八年十月五”字樣,其上無名,實為劉江所書;一為仿橋鈕刻石石章,為花崗巖,上書刻“戊辰秋日,印人雅集,同慶建社八十五周年”。?
石坊右下方崖壁上有一楷書摩崖石刻“漸入佳境”。
【8】石交亭
穿過前山石坊,前方竹林中的毛杉木六角亭就是石交亭。亭內正中放置一張石圓桌和四條石鼓凳,供游客休憩之用。石交亭1912年由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銘倡議構建,為印社初創時期建筑之一。石交亭取名寓意“結交金石”之意。
亭額為印社社員賴少其所題“石交亭”三字魏碑。賴少其(1915-2000),廣東普寧市人,齋號,木石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西泠印社社員。他獨創的“以白壓黑”技法,成為新徽派板畫的主要創始人。
石交亭右上巖壁刻有篆書“靜觀”二字,橫列,1983年由社員李伏雨所書,款字幾乎剝落至盡。
【9】山川雨露圖書室
山川雨露圖書室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創時期建筑之一。“此屋閱滄桑,幸比鄰竹閣柏堂,劫火猶留一凈土;同人壽金石,愿追溯秦符周缽,瓣香豈僅八先生。”印社創始人之一王福庵先生對此作有詮解。這里原為印社諸子集印、論印處。
山川雨露圖書室匾額系清代文人翁方綱手書。翁方綱(1733-1818),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粱同書、王文治齊名。?
山川雨露圖書室的楹聯為清末著名外交家、書法家陶在寬手書:“湖勝瀟湘,樓若煙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無故今,登山遠覽屬騷人。”此聯為杭州西湖風景名勝的對聯名作之一,被選入各種對聯選本。聯語遣詞典雅、清疏,景中寓情,涵蘊情味,耐人品玩。
陶在寬(1851-1919),字栗園,號七彪,小名泰升,齋名自嬉堂。浙江會稽陶堰(今紹興縣陶堰鎮)人,系東晉詩人陶淵明第45代孫,清末著名外交家、書法家。陶在寬酷愛金石文字,善書法,尤長隸書,被張之洞等推為清朝第一。樊增祥、梁鼎芬、張榮澤、蔡元培等亦極推崇。長江三峽“柏彎”、“夔門”、“滟滪堆”等摩崖石刻,即出其手,字大如桌面,蒼勁有力。陶在寬還是建造紹興東湖名勝的積極參與者。
山川雨露圖書室內有各時期社員的書畫作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