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數帝王都對自己的陵墓多加珍視,不少人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籌備墓室的修建。比如秦始皇就十分重視自己的驪山陵,甚至任命丞相李斯親自設計,少府令章邯為他做監工。修筑陵墓的人數也十分眾多,據史料記載共征集了72萬人力,工程之龐大,亙古未及。
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國力也是空前強盛。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少見的明君,理所應當修建一座龐大的墓穴。據史料記載,從公元636年開始修建昭陵,到743年陵墓完全竣工,昭陵的建設跨度時間長達107年。其時間跨度之長,亙古未有之。整個陵墓周長大約有六十公里,僅占地就有三十萬畝,規模是中國最大的。而陪葬的墓室據統計,一共有一百八十余座,數量之多位居中國帝王陵首位。
然而這么宏大的帝王陵,必然招致盜墓賊的光顧。當初唐太宗想仿效漢高祖劉邦的長陵,不僅僅陵墓內珠寶豐富,滿足了當權者喜好榮華富貴的癖好,也因為唐朝特別崇拜漢朝,事無巨細全都要模仿漢朝。
然而對經史融會貫通的虞世南,則完全反對。虞世南學富五車,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不僅如此,他還有中國文人特有的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屢屢向唐太宗直諫。當唐太宗提出要仿效漢高祖,往陵墓內塞滿金銀珠寶的時候,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漢代墓穴勞民傷財,墓中陪葬品過多,招致盜墓者屢屢拋陵,帝王的尸骨也被拋棄到荒郊野外,下場極為悲慘。如果仿效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中不放置任何金銀珠寶陪葬,自然不用擔心暴尸荒野。
可盜墓賊并非知曉陵中無財寶,如何讓他們得知?不如在陵墓門外豎起一個石碑,上面刻字告訴世人陵中無金玉,用此法可高枕無憂。
太宗一聽有理,于是采納了虞世南的意見。不過這皇帝還是覺得,僅僅依靠一個石碑抵擋盜賊不靠譜。畢竟李世民是打仗出身,“兵者,詭道也”。你石碑上寫的是真是假,又如何向他們證明呢?于是李世民為了保守起見,將自己的棺槨放置在75丈(唐制)深的墓道之下。
為了防止外人進入,他特意將墓室選址在“懸絕白仞”之處。當初通往墓室還需要棧道,他死后便將棧道拆除,與外世永遠隔絕。杜甫在《重經昭陵》中寫道:“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可見其有多么險峻。
后世證明,虞世南那塊石碑其實還是有用的。有些不怕死的盜墓賊爬上去后,發現這塊石碑上書寫著“內無金玉”,紛紛嘆息不已,立刻回頭走了。要說這李世民有沒有偷偷藏寶物,應該是沒有。唐玄宗曾經祭奠過昭陵,太監高力士伴其左右。高力士見到寢殿里太宗生前所用過的梳子,深深感到太宗皇帝的節儉。
不過李世民的物件,哪怕當時不值錢,留到現在也是無價之寶。后世為了保護這些寶物,最好還是不要輕易開挖,免得又重蹈當初郭沫若挖墳,原本完好的寶物瞬間灰飛煙滅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