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示例: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感情。(步驟三)。
2、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2)結合詩句具體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的。
(3)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陳與義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的感情(步驟三)。
3、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示例: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4、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表明自己的看法,)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準確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提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
5、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答題步驟:
(1)指出該詞或該句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 列舉全詩圍繞該詞或該句寫了哪些內容,它在詩歌結構上起了什么的作用。
(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李白
提問: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富有惜別懷遠之意,點明了全詩的主旨(步驟一)。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它在全詩的結構中起著線索的作用(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無限思念的感情(步驟三)。
解析:本題考查詩詞鑒賞能力,考查文化素養和底蘊。關鍵點是了解折柳贈別是唐代著名風俗,知道《折楊柳詞》是唐代贈別、鄉思名曲。“羌笛何須怨楊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詩名句中都涉及到這一風俗,“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
6、第六種模式:觀點不同型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原因、理由。
答題步驟:
(1)明確表明你的觀點。
(2)結合詩句進行分析,在原詩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并闡述理由和原因。
(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一: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提問:“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 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
答案一:“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表達了作者對春末夏初美好景色極其喜愛的曠達感情。
答案二:“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表達了作者對春末夏初清晨美好景色極其喜愛的曠達感情。
答案有兩種.答其中之一即可。
示例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提問: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4分)
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歌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表達了作者蔑視權貴,熱愛田園生活的的思想感情。
觀點二: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贊賞之情。“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表達了作者對恬靜優美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解析:答案有兩種.答其中之一即可。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給分,應結合全詩進行分析。
7、第七種:對比鑒賞型
提問方式:對兩首詩在主旨、表達技巧、內容、情感、風格、景物特點、描寫對象、營造的氛圍等方面進行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具體問什么,就答什么。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要從原詩詞中找理由。
答題步驟:
(1)題干要求兩首詩在哪些方面要比較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必須準確地寫出來。
(2)結合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讓原句中的詞語說話。
(3)根據要求,說出兩首詩表達感情的異或同。
示例: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楊巨源
王駕
⑴這兩首詩歌詠的對象和抒發的心情有何不同?在空格中寫出答案。
①楊詩
②王詩
答:①兩首詩所寫都非眼前實景,運用了虛寫的手法。②楊巨源的詩用想像中的盛春時的喧鬧反襯早春的清新可喜,表達了作者對清新明麗的初春極其喜愛的思想感情。王駕的詩想像春色在鄰家,表現希望春天不曾遠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心情,表達了作者珍惜春天的思想感情。
8、第八種模式:分析形象型
答題模式:
答題步驟:
(1)從詩歌的整體出發,概括該形象的主要特征。
(2)結合原詩句分析該形象的具體特點。
(3)點明該形象的表達作用、藝術效果,或表達的情感。
示例:
請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本詩寫了一個在一葉扁舟上獨釣寒江的老漁翁形象(步驟一)。描寫了在寒冷的環境氛圍,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忘掉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卻顯得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步驟二)。詩人通過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好了的漁翁形象,表達了詩人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步驟三)。
9、第九種模式:把握情感型
大體步驟:
(1)找出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
(2)分析這些詞語的潛在含意。
(3)根據詩歌情感的不同類別,總結其情感。
示例:
仔細閱讀下面這首李清照的詞,試分析上闋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菩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 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
10、第九種模式:理解詩句含義型
提問方式:某句該如何理解?請結合全詩分析。
變式提問: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請結合詩歌簡要賞析。
答題步驟:
(1)闡明詩句在語言環境中的語表意,并發掘其深層含意。
(2)具體分析該詩句在內容、語言、或表達技巧等方面的特點。
(3)點明表達效果,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國公。籜(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答: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這句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翠竹帶給人清幽宜人感受。
(2)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②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示例二: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問題。
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
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
提問:詩的最后一句“綠影扶疏意味長”中的“意味長”包含哪兩層意思?
答:“綠影扶疏意味長”中的“意味長”包含的兩層意思是:一是說,這種錯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閑雅的葉子景致多么意味深長;一是說,綠葉不像鮮花那樣生命短暫。這一包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作者歷盡榮華、漸趨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趨附眾人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