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與《千家詩》合稱“三百千”,為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則扇父母帷帳,令枕清涼,蚊蚋遠避 ,以待親之安寢:至于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于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視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出生于薊州漁陽,五代后晉時期人物,竇禹鈞的成就在于他教育子女方法得當,他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行之士為師授業;四方有志學者,聽其自至。竇禹鈞的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并優,時人贊為“竇氏五龍”。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蘇洵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古人云: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誰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謹記要為自己的求學付出最大的努力,這樣我們才能收獲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