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2.反復朗讀文章精彩描寫的段落,把握文章敘事寫景井然有序的特點,品味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豐富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朗讀發現文中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理解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對兩種不同生活的熱愛留戀。
【學習重點、難點】
1.學習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品味優美的語言。
2.文章表現的主題思想,插敘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寬闊的原野,在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飛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蕩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記憶都會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們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解魯迅先生童年的記憶。思考作者是怎樣把童年時自己對美麗自然景物的愛,對動人的民間傳說的愛,對繪畫的愛,對讀書學習的愛,對學識淵博的人的愛,對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愛,真切動人地表現出來。
一、初讀課文
1.速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及中間的過渡段,劃上記號。寫出自己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總體上的感受。
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
①
春夏秋季優美的景色;長媽媽講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鳥的樂趣。
②
表現了我對百草園的戀戀不舍和依依惜別之情。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書塾去的原因?從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帶著情感讀這一段,看誰讀得好。
用疑問、猜測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現了“我”告別百草園時在心里引起的震蕩、依戀和無奈的感情。
二、精讀課文 重點研討
1.讀第一段。思考:
①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句話的意思。“似乎”與“確鑿”是否有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確定,確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確定是因為“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經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為追憶兒童時的生活,又都歷歷在目。
②第二段寫景非常精彩,你認為精彩在哪方面,為什么?
這段景物描寫層次分明,從描寫的對象看,先寫植物,后寫動物,再寫植物;從描寫的范圍看,是先寫整體,再寫局部,從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視覺,又有聽覺、觸覺和味覺;描寫菜畦、桑葚,突出它們的顏色;描寫皂莢樹、木蓮的果實、何首烏的根,突出它們的形態;描寫蟬、油蛉、蟋蟀,突出它們的聲音;描寫黃蜂、叫天子,則突出它們的動作,使我們感到百草園確實是色彩斑斕、生機勃勃。
帶著感情與想象品讀這段優美的文字。
③作者描寫了百草園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如何將這些景物聯系在一起?這個句式有什么特點?
④課文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描繪景物的,我們不難看出童年時代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
從“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煙霧從后竅噴出的神態到接連不斷地拔起何首烏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個貪玩、淘氣,活潑、天真、逗人喜愛、求知欲強的孩子。
⑤速讀4——6段。思考:插敘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⑥速讀7——8段。找出雪地捕鳥的描寫。劃出動詞,再品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a掃開;b打掃;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享受,對自由歡樂的追求……
⑦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鳥”的寫法,用不少于六個動詞寫一個游戲或一項活動(如釣魚、溜冰、騎自行車等),注意用詞準確。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①作者寫在三味書屋上學時,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畫畫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書屋也不乏樂趣。對草木蟲鳥的獨特享受,對自由歡樂的追求……
②閱讀課文“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拗過去”這幾段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A.對于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有人認為在作者看來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認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試從文中找出能證明你觀點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認為三味書屋也是充滿樂趣的,那請你說說三味書屋的樂趣與百草園的樂趣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不同點如:百草園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三味書屋是嚴肅凝重的學堂;百草園之樂源于自然的厚賜,三味書屋之樂源于對知識與快樂的追求;百草園生活可謂“快樂無極限”,三味書屋只能暫借片刻逍遙……
B.你認為三味書屋先生是怎樣的人?童年魯迅對先生是什么態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極方正、質樸、博學、和藹、對學生嚴而不厲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
三、品讀感悟 理解主題
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A.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C.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學生可討論研討,自由發言,不作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結束語:
魯迅先生用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調回憶自己的童年,獲得些許溫馨,聊以慰藉自己現實的孤寂與苦悶。歌頌了自由快樂、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發自己對童年的喜愛眷戀的心情。童年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記憶,冰心詩言“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同學們,讓我們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永遠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