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讀元稹《遣悲懷·其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元稹的《遣悲懷》第二首: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我們上一期說過,《遣悲懷》一共三首,第一首寫妻子生前的賢惠,這一首呢,則寫妻子亡故后的悲哀,怎么寫呢?其實跟上一首一樣,還是首聯提出主題,頷聯和頸聯從不同角度生發主題,尾聯總結。先看首聯: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所謂“身后意”就是指死后的安排呀!這樣的話題,平時說起來本來就有玩笑的成分。比方說《紅樓夢》第30回,寶玉和黛玉拌嘴之后,寶玉又去求和,黛玉就賭氣說“我死了”,那寶玉馬上接口說,“你死了,我做和尚。”結果呢?第31回,晴雯和寶玉吵架,襲人勸架,反惹了一身的不是,這個時候黛玉走過來,襲人就借機發牢騷說,“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氣不來,死了倒也罷了”,寶玉呢,在旁邊又接了一句,“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林黛玉就笑話他了,說“做了兩個和尚了,我從今以后都記著你做和尚的遭數”。這做和尚其實就是所謂的“身后意”,這里頭有沒有真情流露?當然有。但是有沒有戲謔的成分?當然也有。小兒女之間,小夫妻之間,你死了我如何如何,或者我死了你如何如何這樣的話題,其實本身就是閨房之樂的一部分,一點也不令人悲哀,真正悲哀的是什么呀?是在韋叢和元稹之間,這個戲言居然變成了現實。“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昔日說到死是何等輕松啊,今天真正面對才知道自己又是何等悲涼無助,完全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那么詩人到底要去面對什么呢?看頷聯: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這是在面對妻子留下的物件兒啊,看到你穿過的衣服,難免睹物思人、徒生傷感,還不如不看,于是我就陸陸續續施舍給人,已經快施舍光了。你還留下那么多針線活兒,有完工的,有沒完工的,上面還沾染著你的手澤,這是我不能給人的,卻又不忍心看見,就只好都封存起來。你看,舍也罷、存也罷,其實全都因為不忍,不忍就意味著無法擺脫對妻子思念。這份情感,寫得委婉曲折、細致入微,真是“非經過不能道也”。還拿《紅樓夢》來舉例子吧,第78回,晴雯含冤死去,寶玉那條血點般的大紅褲子便不能再穿,因為是晴雯的針線,這不是一個道理嗎?《紅樓夢》和《遣悲懷》之間相隔了一千年,世易時移,但人心之中自然有一些永恒不變的東西在。我們今天看唐詩還能感動,看《紅樓夢》還能感動,不也正因為這一份不變的人性、人情嗎?頷聯寫物,頸聯該寫人了: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家里的婢女、家里的仆人都是你親手調教出來的,也都伺候過你,看到她們我就會想起你,因此也對她們平添一份憐憫,這是什么樣的感情啊?用一個成語來說,叫“愛屋及烏”,用一句詞來說,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因為愛那所房子,所以連房頂的烏鴉都喜歡,因為愛那個穿綠羅裙的女郎,所以看見綠草都覺得親切。這成語也罷、詞也罷,都很經典,但是大家想過沒有,這感情未免夸張,相比之下,元稹這句詩就顯得特別平實。“尚想舊情憐婢仆”,婢女也罷、仆人也罷,其實總會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可是呢,每次我要發火的時候,一想到她們是你身邊的舊人,或者一聽到她們說“當年夫人在,會如何如何”,我的心就會軟下來,也揮下來,再也無力責罰,這就是“尚想舊情憐婢仆”,一點兒都不夸張,但是直擊人心。那“也曾因夢送錢財”呢?這是從白天寫到黑夜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我夢中的你還跟活著的時候一樣,還在為衣食發愁。這都是因為我無能,沒有讓你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呀,所以醒來之后,我會給你燒一把一把的紙錢,讓你在另外一個世界再也不用為錢發愁,這真是貧賤夫妻才有的特殊情感哪!詩人何嘗不知道紙錢是虛妄的,但是除了燒紙錢,他還能做什么呢?
頷聯和頸聯,從衣裳到針線,從婢仆到錢財,都是活著的那個人必須要面對的身后事,這些事太平凡、太瑣碎了,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在不經意之間一下一下地抓撓著詩人的心,也打動著一千多年以來的讀者。大家都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那還記得白居易是如何寫唐玄宗的亡妻之痛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也是睹物思人,也那么纏綿哀婉,但是就從這四句詩,我們也能看出宮廷和凡間的差別了。唐明皇和楊貴妃是永遠不會為生活發愁的,所以唐明皇思念的是楊貴妃的一顰一笑,是那像荷花一樣明艷的臉,是那像楊柳一樣柔軟的身,這樣的懷念當然也動人,但是卻真的不及凡間夫妻那么質樸深刻。其實感情啊,原本就不是互相取悅那么簡單,它還要經過同甘苦、共患難的打磨,才能變得深沉醇厚。《遣悲懷》中的傷痛,不像《長恨歌》那么浪漫唯美,但是這種屬于小人物的傷痛、屬于小人物的深情,卻帶著生活最本真的色彩,不必雕琢,自然就有動人心魄的力量。首聯提出身后事這個大主題,頷聯和頸聯具體展開,那到尾聯怎么收呢?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我當然知道這種陰陽兩隔的悲恨之情,人人都有一天會面對,只是像我們這樣共同經歷過貧賤的夫妻,才會想起任何一件事都覺得格外悲哀呀!現在我們其實還在用“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這就說明這句話的凝煉之處了,只不過現在一般都用來表達貧賤夫妻無論干什么都不容易,這就不是元稹的原意了。但是呢,和原意也不無相通之處,相通之處在哪兒呢?共守貧賤的夫妻,確實是太不容易了,我們今天的感慨到此為止,但元稹不是在嘆息生活呀,他是在悼亡。回到悼亡這個主題上來,如果妻子不經歷如此貧賤的生活,她也許更快樂,也許就不會這么早亡,這是元稹對妻子一生的愧疚,這種愧疚感揮之不去,才會讓元稹超越了“誠知此恨人人有”的境界,發出最后一聲喟嘆——“貧賤夫妻百事哀”。
元稹在歷史上并不以專情著稱,他和韋叢結婚之前,其實曾經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嘛,在韋叢之后又續弦裴淑,而且呢,還疑似留情于女詩人薛濤,但是不能專情并不意味著不能深情。對元稹而言,曾經和他一起共貧賤的結發妻子韋叢,始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不是水的問題,也不是云的問題,而是因為“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中國人一個非常古老的道德準則,而韋叢的死,讓這個信念落空了,讓這個準則也無法落到實處,這是一種無法釋懷的傷痛。我們在講上一首《遣悲懷》的時候就說,元稹的悼亡詩和其他人不一樣,他不是單純的在講喪妻之痛,他還有一種受恩于人卻又無法回報的自責,有一種共患難卻又無法共安樂的遺憾,這才是“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再讀一遍: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