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內容】
一、閱讀課文,從下列兩個方面說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的作用。
1.
2.
二、閱讀2-3段,回答問題。
1.
2.
3.
4.
——暫得寬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的心緒。
三、閱讀4-6段,回答問題。
1.
2.
——角度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3.
4.
四、“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忽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五、閱讀課文開頭和結尾的幾句話,回答問題。
開頭:“……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結尾:“……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從結構上,有前后照應的作用;從內容上,表現了“依然如舊”的場景:作者“不寧靜”也“依然如舊”
2.
【揣摩語言】
一、鑒賞動詞:作者精心選用動詞,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說說下面兩句中加點動詞的表達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動感極強的動詞“瀉”加以點化,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
2、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本來是倩影映在荷葉上,卻說成“畫”在荷葉上,“畫”含有人為的動作,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揮墨描繪“倩影”。“畫”這個動詞是經過錘煉的,與“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現出一種趣味,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3、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寫妻子哄孩子睡覺的情狀用“拍”、“哼”,真切地再現了生活,很傳神;寫“我”的動作用“披”、“帶”,熟練輕巧、細心周到。
4、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而“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地升騰,緩緩地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
5、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洗”承“瀉”,“籠”承“浮”,以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月色的朦朧柔和。
再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句仔細品味。
二、鑒賞修辭
1、比喻句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分析:寫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點:晶瑩可掬的光華;綠葉襯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閃光;纖塵不染的麗質。
3)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分析:
5)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分析:寫出葉與花在月下的特點:奶白色而又嬌艷欲滴的實感和輕柔飄渺的姿容。
6)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分析:寫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分析:淡月下樹色陰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靜的氣氛。
8)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以燈光襯月色的朦朧迷人。
2.擬人句
9)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分析:寫荷花飽綻盛開與含苞欲放兩種姿態,“裊娜”形容女子姿態優美;“羞澀”指難為情,態度不自然,用這兩個詞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
分析:寫荷葉田田的嫵媚姿態。
11)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分析:流水無聲卻似有深情。
3、認識“通感”
所謂通感,即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亦即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們稱為“移覺”。
例1: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同時顯露,令人眼花繚亂,作者把視覺和聽覺勾連起來,構筑了一個立體的、多層面的藝術境界,使那如泣如訴的琵琶曲,跨越時空成為千古絕唱。
例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體的事物,兩者似無關聯,一經溝通,這位亡國之君深長、沉重、無窮無盡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們仿佛都能看得見。
例3: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
→→→作者在描寫潮落時的大海景象時,著重描寫了“那聲音”。在描寫“那聲音”時,又以比喻從各種感官來描寫:“溫柔”是寫觸覺,“芳醇”是寫嗅覺和味覺,“微風拂過琴弦”是寫聽覺,“落花飄零在水上”是寫視覺。本來是訴諸聽覺的“那聲音”,作者卻從觸覺“溫柔”,嗅覺“芳”,味覺“醇”,聽覺“微風拂過琴弦”,視覺“落花飄零在水上”五種感官相互交錯起來集中描寫,因而使其審美形象顯得異常優美和鮮明。
例4: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錢鐘書《圍城》)
→→→不笑的“笑意”是寫視覺,“余音”是寫聽覺,“甜”是寫味覺。這是由視覺通過聽覺,又通過味覺來描寫唐小姐的笑意,聯系許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確切地做到了表情達意。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藝術效果。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分析:是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渺茫的歌聲”不是單純的陳述說明,“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寧靜。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分析:是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將景物寫活了,也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其次,身處此境,提到梵婀玲,會很容易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其間有某種相通之處,兩相烘托,也是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幽雅的氛圍。
參考:⑴她的歌聲很甜。
4、鑒賞疊詞:找出文中的疊詞,試品析一二例。
迷迷糊糊
縷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