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江紅
浩渺長江,萬里向、吳淞口外。
炮臺下、殘壘遙憶,硝煙猶在。
一條金龍如病虎,九州悲淚成滄海。
舍死生、將士筑長城,
歌慷慨。
倭猖獗,多無賴。
算舊仇未了,又添新債。
寸寸河山肝膽照,黝黝鬼寇刀槍宰。
聲得得、戰馬已馳騁,
旌旗擺。
點評:《滿江紅》是格調沉郁激昂之詞牌,前人多以發抒激憤慷慨之懷抱,非有大題材、大胸襟、大氣魄及熟諳詞譜聲律的人輕易不肯下筆。此詞作者對詞譜聲律精研不夠,雖能按譜填出詞句,也有慷慨激情,但讀之未出效果。需改進的地方略提幾點:1,滿江紅的用韻,最好用入聲韻。多讀前人之作,就知道這首詞牌的名作,以用入聲韻者居多。為何要用入聲韻,多讀多比較,自然可明白其中的奧秘,其中最主要的是聲律與節奏的協和。2,詞牌中可平可仄的約定,已為填詞人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除此之外應嚴格按譜填詞,此詞中“硝”、“條”、“慷”、“正”、“興”、“聲”、“得”、“騁”均出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誦讀效果。3,詩尚雅,詞偏俗,此作中能用口語俗語表達情感的不多(也不是沒有,如“算舊仇未了,又添新債”就很好)。而像“一條金龍如病虎”、“黝黝鬼寇刀槍宰”、“將士筑長城”、“旌旗擺”等語言及意象的使用均有進一步斟酌之處。
2,青玉案
夜闌又聽傷心雨,更曉霽、縈輕霧。
縷縷愁絲如繭圄。
柳長牽恨,燕雙引妒,對鏡猶憐顧。
尋思山外春無數,驚省空吟斷腸句。
即遣嘶鳴催遠赴。
冷風如嘯,黛山還阻,也向芳菲處。
點評:此作以“傷心”、“愁絲”、“牽恨”、“引妒”、“斷腸”等一系列意象強化大自然早春的氣息所帶給詩人心中的巨大沖擊,相信也當是一種人生的情感體驗,倒不一定是無病呻吟或故作傷悲,但讀后卻缺乏一種震動人心的沖擊力,你道為何?情之早泄和過于傾吐是矣。喋喋不休、從一張口就告訴人家自己有多傷心有多不幸的人最終很難贏得人們的同情。所以,要讓你的情感體驗傳遞給別人并引起其情感共鳴,有時倒是需要捂一捂,方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李清照那首最讓人有震撼之感的傷悲之詞《聲聲慢》,是這種善于“捂”而不輕易“泄”的最好例子。下筆從“尋尋覓覓”想挖掘自己的情愫開始,但一路只描述景色,只描述事態,一直到第九句才借“雁過”吐出“正傷心”三字。然后又是周遭景色和情狀的描述,直到最后才以“怎一個愁字了得”把凄厲的悲傷全部推出,讓人頓時束手就擒,情感那里還能走得脫。當然,引發讀者之情感共鳴,不一定非此手法不可,像這詞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訴說春日思念遠方情人的苦楚也并非不可,只不過如何博取讀者的同情則還得下點功夫。這里僅談幾點須留意的問題。首先是時空的把握要精準。如果寫的是清晨,則首句的現在時句式與后面較難糅合到一起,倘是“夜來聽厭傷心雨”或“殘霄已聽傷心雨”則過渡到“曉霽”便無此問題。而“更”字的應用也欠通暢,“更曉霽”文理雖也解得通,但嫌語言生硬。從空間上看,上片末句有“對鏡”一語,則其時人還在室內,這“柳長牽恨,燕雙引妒”的景色是在屋外,正好觸目所見未免有些勉強。當然也可從窗口瞥見,但難以令人信服。這兩個地方的處理較為粗糙。其次是意象的營造要合理。“縷縷愁絲如繭圄”,繭圄,自然是指心繭似囹圄,但繭是繭,圄是圄,還未有人用過“繭圄”一詞,恐有生造之嫌。“即遣嘶鳴催遠赴”之“嘶鳴”,意象也較含混。嘶鳴,本義指馬放聲鳴叫,引申義、比喻義或關馬或關喊叫聲音。詩人此時不在邊關,不在軍營,不在夢境,如何“即遣嘶鳴”?如果“遣”的是鳥是風是煙云則還合情理。這些細節推敲不夠,都影響了詞作的可信度與感染力。
3,臨江仙
憶昔重陽戎帳飲,席間連座良朋。
劍論吊古壯懷同。
把肩成一醉,推盞不言中。
今歲無聊翻舊卷,故人各自西東。
菊花默默玉尊空。
前山云過雨,心事寄秋風。
點評:此作頗得宋人之韻。下筆只管述事憶事言事,及物及景,唯不肯道情,而惆悵與寂寞之情又盡在述說的字里行間,這正是言情的最高境界。可彈之處,僅“劍論吊古”及“推盞不言中”二句。“劍論吊古”不夠通暢,何如“吟詩論劍”來得痛快。而“推盞不言中”有悖事理,大抵人醉后好說話,除非已爛醉如泥不醒人事,尤其是良朋滿座之時,更會鬧得厲害,所以,“推盞不言中”不如“推盞笑談中”。
4,5,
七律
東西飄蕩愛閑游,起自滄浪不可收。
高低一任隨山岳,寵辱都將付水流。
其二
本是女媧驅入土,豈求人世點通明?
逐水千年成一痛,寄身底岸更豐盈。
附林下清風原玉:
七律 鵝卵石
點評:和韻之作思路有所限制,不如原創可以馳騁自如。就此二首和詩來看,風比原作好,寫出了“風”的情性,個性鮮明,鵝卵石則比原作差,個別句子幾為韻腳逼出,較為勉強,比如“銳角非為好德行”、“寄身底岸更豐盈”等。七律須是中兩聯對仗精彩才見高手,風一首的“吹破寒冰情亦鑒,染紅楓葉意堪儔”及“高低一任隨山岳,寵辱都將付水流”對仗較為工整,為“風”的形象描述增色不少。
6,
一
點評:一組抒發讀書人生活情趣的絕句,時序分明,意象多多,可讀,但惜無警策妙句,少有出彩之處。有時,詩寫好后,覺得平淡無味,不妨折騰一下,看能否別生意趣。比如第一首可用倒裝法改為:
暮藹朝云亂入詩,瘋癲正是少年時。
7,七絕
坐轎離家四十載,今夕方見月兒圓。
點評:此詩想抒發作者(也可以是詩中的女主人公而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出嫁40年后返回家鄉與兄長歡聚共度中秋的心里感受,但詩文表達不夠給力,一者,“今夕方見月兒圓”的說法缺乏必要的鋪墊。因為離家出嫁就看不到“月兒圓”的情景過于離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四十年里看不見“月兒圓”作者沒說出來。二者,“華發又少年”也不知所云,是指回到兒童時代的歡樂呢,還是指憶起小時候兄妹相處的情形便快樂得如同兒童一般,或者二者均有?意象不清晰,就難以感動讀者。
8,試步韻心情如水《重陽賞菊》
霜降百花稀,青巖菊早欹。
點評:重陽賞菊,離不開對菊的形態、姿色、魂魄、氣韻的描述與贊譽,是以“紫云叢里俏,金栗碧中奇”是顏色艷麗的外表寫照,而“柔盞香風故,繁華清露移”則是淡雅素潔的內在揭示。一實一虛。實者恬靜,虛者靈動。有了這獨具形態與風韻的刻畫,菊花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了。寫好了中腹兩聯,這首尾兩聯就不難裝貼了。首聯由時序入題,尾聯借想象升華幻化,這首五律就氣脈通暢、韻味雋永地可誦可讀了。須斟酌之處,一是“秋筆剪”一詞略生硬。筆剪,為二物,以筆為剪,乃一物,是筆剪不能等同于以筆為剪。“誰執秋筆剪”,不如“誰執秋日剪”、“誰執如意剪”。二是詩中缺乏時代氣息,這首尾如融入品得出當今生活氣味的字句,這詩方可以脫穎而出(比如在“誰執秋筆剪”這一句中嵌入當代畫菊名家,這詩就無論怎樣也不會被人放進唐人的詩集里去了。舉一例,當代畫菊花最出名的是易小琴,藝菊四十年,是全國著名的菊花專家,中國菊花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易小琴有號方井,尾聯便可改為“誰得方井筆,畫取醉翁籬”。因讀者不一定知道何為“方井筆”,作者須添加一個注腳,這詩便可去向易老先生那里領賞了。呵呵,開個玩笑,作者可別當真。舉這例子只想說明,如何讓自己的詩作聞得出當代生活氣息而已)
9、我心飛向釣魚嶠
我心飛向釣魚嶠
翻浪千尋拘大鱷
*注:
點評:此詩以首句為題,在歸類上列為“無題”詩的一種特例。但從內容來看,是抒發愛國情懷的,本無須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為何要用“無題”?估計作者對此種用題形式缺乏應有的了解。大凡詩人用“無題”,是因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題目來顯露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詩,往往寄托著作者難言的隱痛或莫名的情思乃至苦澀的情懷等等。想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而又不想冠以“無題”二字,通常就拾取詩文的首句充當題目,所以首句為題也屬于“無題”。如果沒有這種不便于表露的情節,就應該給自己的詩作加上題目以統攝全詩要旨。這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釣魚島不能寫成“釣魚嶠”,這種地名的專有名稱不用則罷,用必完整準確。作者想套用韻腳而改“島”為“嶠”,是不妥的。其實非要用“嶠”領韻的話,釣魚島一名可以在題目中標出,例如題目可定為“釣魚島感懷”、“釣魚島有吟”,那么首句就可改為“我心飛向海中嶠”,問題就解決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在當前的釣魚島事端中能否就把日本人或日本政府視為敵人?因為在前人“平生志氣斬樓蘭”、“脫手斬得小樓蘭”等詩句中,“樓蘭”已成為入侵者或騷擾者等敵人的代名詞。但目前就事端的發展態勢來看,和平解決事端之路仍為兩國政府之首選,也是兩國人民的良好愿望,戰爭歸根結底傷害得最多的是平民。因此,愛國熱情值得歌頌,但那種動輒就拿出仇視的眼珠使出砸車砸店砸人行徑的敵對情性就不值得推崇。這一點,詩人在抒發自己的情懷時要把握好分寸。
10、壬辰重陽
重九隨俗也上山,身沉鬢白豈相干。
點評:這首七言詩結句頗有意趣,但詩的格律有問題,作者似乎用的是新聲新韻。因為若從平水韻來看,山(上平十五刪)可與干(上平十四寒)通押,但與簪(下平十二侵)不能通押,且俗字仄聲,出律。但如果用新聲新韻,則白字當讀為平,也出律。考慮此詩轉結頗有味道,不妨依平水韻略作改動以成一首七絕:
重九登高喜我臨,身沉鬢白興難禁。
如此,不傷氣脈而妥貼聲韻,讀之有趣也有味,不知作者是否認可?